★ 国家出版署审批 ★ 河北教育出版社主办

★ 国内刊号:CN 13-1399/G4 ★ 国际刊号:ISSN 1674-9324 ★邮发代号 :18-219

论文鉴赏
林业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17日 08:14 点击: 308 发布:

林业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蒋莲艳, 蒋冬生 ,张根涛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林业工程学院  广西柳州 545000

 

[  ]“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对我校林业技术专业职业教育改革产生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在我校林业专业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背景下,以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为宗旨,它阐述了林业专业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及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并提出构建文化自信的林业专业课程思政,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挖掘林业文化内涵为实现手段,积极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实践,为培养专业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生态文明观、绿色文化价值观等提供了初步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林业专业;中国传统文化;林业文化;课程思政

[基金项目]2021年度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立项自筹经费课题,课题名称:“职业教育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林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ZGDMKT2021ZC006)。

[作者简介]蒋莲艳(1970-),女,广西桂林人,工程硕士,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林业工程学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林业信息技术职业教育;蒋冬生(1968-),男,广西桂林,林学学士,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林业工程学院正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林业职业教育;张根涛(1984-),男,山东菏泽人,硕士,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林业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讲师(通讯作者),研究方向为林业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A   

 

 

立足广西的独特区位优势,国家赋予了广西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扩大开放合作、写好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的时代要求。为践行“一带一路”发倡议,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 2020 - 2023年)》及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广西唯一的一所林科类全日制公办高职院,以“构建’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共同体,推进沿线区域开放发展”为主题,技术服务东盟,与越南东北农林学院等国外 10 所院校企业开展国际合作,先后与印尼彼得拉基督教大学农林学院、泰国博仁大学、泰国格乐大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学,开展林业技术专题培训。但随着我校林业专业“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交流工作推进,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在“一带一路”实施的切入点和重点,深刻认识到有好的“思政”教育功能,教育就会有“灵魂”,不迷失“方向”才能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因此,将中国林业文化与 “一带一路”文化倡议有机联系起来,如何进行林业专业课程思政?加快推进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是我校林业课程教育应当努力探索的新课题。

一、林业技术专业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1.立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担当和责任

“一带一路”倡议中,明确提出“突出生态文明理念,……严格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共建绿色丝绸之路”。而维护人类生存发展、生态安全的基本条件赋予了林业重要地位,突出生态文明理念赋予了林业专业教育的时代责任。因此,在国际合作交流中,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将生态文明思想、绿色文化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林业故事、传播好中国林业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林业形象,推动中华林业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为培养林业时代新人做出新的贡献,是林业高职院校的担当和责任。

2.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新挑战

国家强大、人民有力量、文化优秀,就是我们自信的强大底气,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伴随着我国文化“走出去倡议国家“一带一路”的实施,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式,在林业专业教育教学中,培养当代大学生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式,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推进林业文化自信自强,使得林业专业课程思政有了新的要求,是高职院校林业专业教师面临的全新机遇和挑战。

3.提高林业专业德育教育的根本要求

古有唐·权德舆《策问·进士》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贾谊《新书·大政下》 :“教者,政之本也;道者,教之本也。”等,他们尤其重视德育,将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当今,伴随着网络和各种社交媒体出现,学生们信息来源渠道广泛,思想舆论多元化,多种价值观存在他们的脑海中,他们亟需一个引导者传授正确的价值观[1]。因此,作为林业高职院校,应自觉落实"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所有专业课程都应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承载着培养大学生正确“三观”的作用。

二、我校林业技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缺少课程思政方面的顶层设计

2.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薄弱、林业文化涵养低

3.校企合作融合度不高,企业导师参与育人途径不畅通

三、我校林业技术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一)本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总体设计

 

 
 

林业技术专业承接学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任务,秉承“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学校精神和“立德树人、服务发展、生态风格、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立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倡议和现代林业发展需要,提升现代林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加强“三全育人”,依托产教深度融合平台,加强课程思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技并修、知能兼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现代林业技术技能人才。因此,本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方向和重点: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林业文化内涵,顺应“三全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趋势,将思政通过“基因式”融入所有课程,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为人类培育森林可持续管理人才,贡献中国林业职业教育方案。本专业的课程思政总体设计与建设目标如图所示:

 

1  林业技术专业的课程思政总体设计与建设目标

(二)构建文化自信的林业专业课程思政

1.建设模式和方法路径

 
 

近年来,学院编制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总体方案,构建以文化自信的41384林业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模式,促成全院教师对专业课程思政的深入思考,并建立课程思政团队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由专业负责人督促课程负责人组织教学团队研讨课程思政目标,并考核各课程整体设计是否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实用性和创新性的思政元素,由教学管理者检查各专业教学思政实施情况,形成由专业负责人、教学管理者层层考核标准,促使林业专业课教师自觉提高思政能力,形成课程思政群体效应。

2 林业技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和方法路径    3 林业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平台”是指依托中国南方林业职教集团、院校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林业企事业、兄弟院校,邀请国内外林业专家和教师,共同制定林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设计林业专业教育思政框架和整体目标,推进林业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一团队”是指由专业教师、思政教师、企业导师、社团干部组成的联动育人主体,构建思政“学习共同体”林业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营造思政研究和学习氛围,做好价值引领和文化传承。“三融合”是指从专业、课程和课堂三个层面,按照“三全”育人要求,建立具有特色内涵的林业技术专业文化,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至专业建设,营造浓厚的职业文化氛围,引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将思政目标落实至8门专业核心课程,再结合8门课程特点,挖掘各自独立的文化内涵,助力学生成人成才;构建个性化的课堂文化,通过“四课堂”途径,线上线下相结合、校企结合、校内校外结合,使课程思政“基因式”植入教师的课堂教学,做到春风化雨润心田,落实专业思政目标,实现育人目标。

2.林业文化内涵探索与建设

⑴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帮助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传统文化作为历史影响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选择,而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积淀出独特的底蕴和价值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它能为当代人们认识、改造世界、解决社会问题提供许多启示。有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儒家提倡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万世开太平”、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矣,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等名言名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有春秋时期鲁大夫叔孙豹提出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儒家提倡的“圣贤”和“君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先义而后利"等[2],培养学生为人生理想而奋斗终生的人生价值和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理想人格;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下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伦理规范,告诫学生有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有以礼待人.厚德载物的仁爱观念,和应该承担社会责任,要重公爱国,服从整体;更有庖丁解牛、鲁班造车、李春修桥等典故,精益求精、专心致志的职业道德和精神等。

⑵ 林业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森林不仅提供给人类衣食住行的物质条件,而且赋予人们丰富的思想和灵感[3]。林业文化是人类凭借着森林资源而创造出来的一种价值体系,除了反映森林风物、林业生产的文学作品、科技作品、美术作品等艺术形式之外,还包括各类树木及竹、花卉等植物文化、昆虫文化、植树文化和生态文化等内容,具有很好的文化与生态哲学价值。如,春秋战国时期《诗经》 、秦汉时期的《尔雅》、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博大精深的植物学典籍,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赋予高尚品性、 人格化的花木,以蝴蝶为题材的昆虫国画、蜜蜂与蚂蚁等所体现社会性等,咏物言志,寄托情感,给学生带来精神的愉悦和人格、精神培养;《吕氏春秋》中的“竭泽而渔....而明年无鱼”、“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和谐的生态文明观,更有魏征的"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忧患意识,和东周政治家管仲“草木不植成,国之贫也”“草木植成, 国之富也” [3] 最早阐明了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管理理念和林业可持续发展观,等等。因此,林业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图3所示。

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绿色发展……。

⑷ 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文化涵养。“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交流中,必须有一支具有较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林业教师队伍,能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深刻认知林业文化内涵,方能讲好中国林业故事、传播好中国林业声音,落实"立德树人"。由思政教师帮助专业教师提高时政分析能力,邀请林业专家入校进行林业文化引领,由企事业提供林业专业课教师参与具体的林业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场所,让专业课教师体会林业人的辛勒劳作和精神传承,提升他们作为林业工作者的言行、道德和综合素质表现,提高他们对林业文化的内涵认知,实现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探索林业文化内涵,并将林业文化元素有机融入课堂,以生动活泼的林业素材和活动形式,提高专业教师育人效果和文化传承能力。

3.立足文化自信,落实林业专业课程思政

讲最美中国林业故事,厚植家国情怀和敬业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林业人用青春汗水创造出全国林业建设史上的一个个奇迹,涌现出一大批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林业形象,我们要充分运用好这些素材,专业课课堂教学中介绍我国在相关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对全世界的贡献,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进行爱国敬业精神培养。在森林植物、林木育种课程介绍我国树种、树种选育时,讲钟扬填补了世界种质资源库没有西藏种子的空白出贡献的事迹;在森林生态、森林营造课程介绍我国林业发展、生态环境治理、退耕还林、经济林以及林产化工发展等时,讲马永顺、杨善洲、李淑彬、张守攻等众多造林植树英雄事迹和塞罕坝精神;在森林资源经营管理课程介绍森林资源管理、监测时,讲沈国舫、方精云、张守攻等众多著名林业、生态科学家的先进案例[4];在林业有害生物控制课程介绍昆虫时,讲我国昆虫学奠基人周尧大师的生平事迹;在森林调查技术、林业信息技术课程时,讲林业调查设计工作者林业部第一任部长梁希、数字林业探路人陈小云事迹;布置同学们阅读《为绿水青山奉献故事丛书》与故事宣讲等。让学生从为绿水青山奉献故事中感知艰苦奋斗、爱国敬业、改革创新、坚守奉献的“林业精神”,明白要立足生态环境实际,立志共同为绿水青山做奉献,立志为全人类做出贡献。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林业精神。林业工作条件艰苦,林区交通不便,实际工作中还会面临许多的困难和难题,课堂教学上利用古诗词、典故具有的人文精神、伦理规范、和谐的道德观等进行德育培养。如,以我国实施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成就,与仍然面临着困难立地造林、退化林修复、森林质量提升等难题与任务[4],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矣,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激励大学生要有艰苦奋斗精神和攻坚克难信心;专业课程实践上,以“庖丁解牛”、贾岛的“十年磨一剑”、 鲁班造车、李春修桥的典故,培养学生敢于实践、遵守行业规范、创新、良好职业道德和大国工匠精神;以林业一二三类调查、森林营造采伐,森林遥感解译、林地保护规划、数据汇总分析国家储备林建设等每项工作,“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大局意识,以胜任未来的林业工作。

突出林业文化内涵,树立生态文明发展观。把关于植物、植树、昆虫等的古诗词、典籍引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国古代林业文化蕴含的无穷魅力与生态哲学价值。结合植物、昆虫文化,学习植物、昆虫分类,欣赏植物之美和古人借物咏怀,以带来学生精神的愉悦和人格培养,让学生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阅读植物、病虫害等典籍,感受古人的大智慧,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林木的生命、森林群落的演替等,强调生命价值观;古人云,“人无远患,必有近忧”,当滥砍滥伐、物种灭绝、全球环境的恶化给人类带来生存危机时,中国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欲知地道,物其树” [5]等古人睿智的生态自然观觉醒,奋斗图强,战胜困境,实施消灭宜林荒山、防护林、绿化工程、治沙工程等几项宏大工程及现代林业发展与振兴,这正是中国林业人忧患意识的体现利用植物多样性更好地改造生态文明建设,引导学生对植物的多样性进行保护生物多样性,融入生态文明教育;了解珍稀树种、乡土树种、濒危物种等的生存环境和生长情况,激发学生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意识等。以林业文化课程思政,帮助学生树立林业发展的经营伦理观、持续发展观、资源价值观、生态系统观、森林文化观和谋求绿色发展理念。

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帮助当代的大学生树立起符合新时代需要的现代森林文化观[6],他们理解森林文化现代化及其特点,有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有良好的森林行为方式及高科技林业发展观。以森林培育的植物无糖组培快繁技术、3S技术与地面调查结合的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林业信息化的森林区划、自主研发的喷药无人机、自主研发的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培养学生科技强国的意识和担当;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突出林业文化内涵的育人功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贯彻《森林法》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意识,增强保护森林资源的责任感;展示中国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成就,展示中国特色国家公园实现了林业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的成就,展示“十三五”广西生态建设的成就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提高学生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感,树立绿色文化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闻竹.新媒体,全媒体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J].思想政治与法律研究,2015,13:81-83

[2]金鸣娟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跨世纪林业人才 [J].中国林业教育,1999,4:7-9

[3]杨海蛟.中国传统林业文化与林业可持续发展关系初探 [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16-19

[4] 刘西军 徐小牛 于珍珍 刘华 林学本科专业课程思政的思考与实践[J]. 安徽农学通报2021,18:203-205+211

[5]何洪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林业童新旺 [J]. 湖南林业科技,1999, 26(3):1-6

[4]黎德化.论我国森林文化的现代化 [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3):33-36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ffairs of forestry major courses

Jiang Lianyan, Jiang Dongsheng, and Zhang Gentao

(College of Forestry Engineering, Gu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cological Engineering, Guangxi Liuzhou 545000)

Extract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 One Belt And One Road " construction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forestry technology in our school.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among the forestry majors in our school, With the purpose of enhanc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communication power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it expounds the necessity of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Forestry Major And the key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solved, Forming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of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Forestry Majorcarry forwar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xcavate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forestry as a means to achieve it, It has carried out some explorations and activities , and provided preliminary solution for cultivating studen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cep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cept and green cultural values.

Key wordsForestry major,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forestry culture,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教育教学论坛官网 龙源期刊网 《大众文艺》期刊 《学周刊》期刊

首页 电话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