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出版署审批 ★ 河北教育出版社主办
★ 国内刊号:CN 13-1399/G4 ★ 国际刊号:ISSN 1674-9324 ★邮发代号 :18-219
“非遗”民间舞蹈融入地方高校舞蹈教育路径探析
——以菏泽学院为例
蒋燕君
(菏泽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山东 菏泽 274015)
[摘 要]地方高校构建“非遗”民间舞蹈融入校园文化育人体系,有利于“非遗”民间舞蹈技艺传承和文化传承,也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高校特色发展。地方高校作为培养应用型高等人才的摇篮,具备实施“非遗”进校园的的良好教育条件,承担着传承与发展地方民间舞蹈文化的重要使命。文章通过构建“校地融合”模式,发掘“非遗”民间舞蹈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优化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优化师资结构和教学方案,创新教学方式等措施,对菏泽市“非遗”传统民间舞蹈纳入菏泽学院教育教学体系建设进行了创新性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 “非遗”民间舞蹈;地方高校;特色课程;文化育人
[基金项目]: 2021年;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评审办公室;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蹦伞的传承与发展研究”(L2021Z07080284)。
[作者简介]:蒋燕君(1991-),女,山东菏泽人,硕士,菏泽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舞蹈教学与表演。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享有“中国牡丹之都”美誉的山东省菏泽市,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孕育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且丰富多彩的传统民间舞蹈。在文化育人时代背景下,菏泽学院作为山东省属地方应用型高校,也承担着传承与发展地方民间舞蹈文化的重要使命。高校应当立足地域非物资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传统民间舞蹈特质,结合自身的地域优势、教学优势、发展定位、办学特色、培养目标等,发挥文化强校、文化育人的功能,将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非遗”传统民间舞蹈融入到文化校园的建设中,并创新性地探寻文化校园建设的新途径。
一、“非遗”民间舞蹈融入地方高校舞蹈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非遗”民间舞蹈技艺传承
“非遗”民间舞蹈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专业性要求高、涉及领域多的系统性工程,离不开传承人的倾力付出和对后备力量的培养。由于“非遗”具备活态流变的特点,造成了在判别其生存状况和濒危程度上的难度,使得开展具体保护与传承工作更为艰难。目前菏泽一些县区的“非遗”传统民间舞蹈生存现状堪忧,尚未完善有效的保护与传承措施。而菏泽学院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具备优越的育人环境和传承条件。在学校特色发展过程中引入地方“非遗”民间舞蹈,有效地推动其融入高等教育,以传统技艺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实现“非遗”保护与传承、知识传授与技能掌握、文化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相统一。(二)有利于“非遗”民间舞蹈文化传承
菏泽“非遗”传统民间舞蹈种类繁多、风格独特,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诸如求知精神、理想追求、礼仪道德、情感价值等文化要素。要让广大师生充分地认识到“非遗”的丰富内涵及文化价值,促使他们对传统文化产生根本性认知,实现从“文化自知”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转变,从而提升师生的文化精神风貌[1]。
(三)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菏泽“非遗”传统民间舞蹈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民族色彩。比如曹县蹦伞的古朴典雅,刚柔并济,动作中的翻、滚、扑、跌、打等技巧干净利索、简洁明快、粗犷泼辣、造型夸张,节奏明快多变,动作灵活跳跃,跳出了鲁西南儿女的美好情怀;东明县羊低头舞的威猛雄壮,跌宕起伏,具有阳刚之美,兼具沉稳雄壮、粗犷拙朴、轻重分明、节奏感强的动律特点,跳跃姿态生动活泼,给人一种提振精神、摧人奋进、震撼心灵的艺术感染力。可见,菏泽“非遗”传统民间舞蹈可以充分的体现男性的阳刚之美和女性的娇柔之美,,完美地展现当代大学生的青春活力,促进大学生自我审美能力与审美意识的提高。
(四)有利于高校实现特色发展
地方高校的特色发展取决于诸多要素,其中文化建设是其中关键要素。将具有菏泽地方特色的“非遗”传统民间舞蹈课程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开辟地方优秀传统民间舞蹈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新模式。比如素有古代舞蹈活化石称谓的国家级“非遗”鄄城县商羊舞,源于商周时代,鼎盛于宋明时期,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孕育出特色鲜明的古老祭祀舞种,寓含理想追求、精神信仰和价值取向,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地域特色、民俗特色,是一种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菏泽地方极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符号。学校要重视“非遗”民间舞蹈的挖掘、保护与传承,发挥“非遗”传统民间舞蹈在教育管理、人才培养、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等方面的促进作用,以“非遗”传统民间舞蹈保护和传承彰显高校民俗文化元素特色,以特色助推学校内涵提升、转型升级及特色发展,打造校园文化育人品牌[2]。
二、“非遗”民间舞蹈融入高校舞蹈教育的可行性
(一)菏泽市拥有丰富的“非遗”传统民间舞蹈资源
菏泽市“非遗”传统民间舞蹈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齐鲁文化艺术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早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代,当地先民在劳作之余,使用最简单的石、镐、棒等劳动工具作为打击乐器,运用肢体语言来感怀自然,赞美生活。悠悠岁月,经过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的不断探索、提炼与改进,这种以抒发情感而即兴表演的动作逐渐演变成了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民俗舞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间舞蹈形式。据统计,菏泽发掘整理己知的民间舞蹈表现方式就有70余项,列入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就有17项。从人类学和民俗学的视角分析,可将分布于菏泽各县区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划分为礼仪习俗舞蹈、生活劳作舞蹈、宗教信仰舞蹈、时令节令舞蹈等。其代表性传统民间舞蹈有融合宗教民俗意识的求雨或祭祀的鄄城商羊舞、三皇舞、曹县蹦伞;取材于日常生产生活故事且具有时令特点的东明撅老四舞、单县精灵皮、鄄城抬阁、担经、郓城“高跷秧歌”;具有祥瑞之兆、历史信仰及提振民族精神的牡丹区麒麟舞、郓城舞龙舞狮、东明羊抵头舞等舞蹈形式。
(二)菏泽学院拥有“非遗”民间舞蹈传承的专业化师资
菏泽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舞蹈系拥有专业化的师资力量,教师具有较强的采集、创编和教学科研能力,教科研成果丰硕,具备扎实的教学基础。主持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地域文化背景下高校地方舞蹈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以菏泽市为例》《原生态舞蹈的传承与发展保护研究》《鲁西南民间舞蹈文化研究》《商羊舞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蹦伞的传承与发展研究》等。主持菏泽市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背景下地方传统民间舞蹈的传承、创新与发展—菏泽民间商羊舞》。主持菏泽学院校级教改课题:《鲁西南民间舞蹈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原创舞蹈《商羊舞》《墨韵》分获第二届、第三届国青杯全国高校艺术与设计展评教师组创作一等奖;原创作品《这一别》《战地红花》分获山东省第六届、第七届高校音乐舞蹈专业师生基本功比赛教师组一等奖、二等奖;学术成果《鲁西南民间舞蹈文化》获菏泽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原创舞蹈《曹州古韵》获菏泽市首届牡丹文艺奖一等奖等。
(三)菏泽学院具有完善的教育平台优势
菏泽学院作为山东省首批应用型建设高校,学校可获得国家和省财政专项拨款,可为“非遗”传统民间舞蹈校园传承活动提供有效支持。其次,在国家、省市不同层级政府部门设立的科研项目中,均设有一定数量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专项课题,可依托学校教学科研力量和地方“非遗”优势资源进行课题申报,争取相应的项目经费支持。同时,学校可发挥自身宣传平台优势,将“非遗”传统民间舞蹈创编而成的训练组合、舞蹈作品、研究成果及时面向社会发布,使“非遗”传统民间舞蹈得到更广泛的社会支持与认同[3]
三、“非遗”民间舞蹈融入高校舞蹈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构建“校地融合”协同发展模式
“校地融合”协同发展模式即是把菏泽“非遗”传统民间舞蹈技艺与文化引入高校育人体系,并以课堂传授、学生社团活动等形式呈现给学生。比如将商羊舞、蹦伞、羊抵头舞、三皇舞、抬阁、担经、高跷、狮舞等舞蹈形式及其文化元素引入课堂,营造地方舞蹈文化氛围以增强校园的文化气息。同时,学校也可将自身教学资源渗透至地方民间舞蹈,如选派艺术骨干教师深入菏泽“非遗”传统民间舞蹈发源地进行调研指导和交流学习,帮助其提升民间舞蹈的演艺水平,同时带领学生赴民间舞蹈所在地进行田野采风、观摩与合作表演,零距离感受当地的社会风俗和人文环境。推动学校与地方的合作交流,建立合作机制,搭建互动平台,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即可实现校园文化生活的繁荣,又能够传承与发展地方传统民间舞蹈。
(二)发掘“非遗”传统民间舞蹈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
1.发掘“非遗”传统民间舞蹈的文化价值。“非遗”传统民间舞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之一,来源于百姓生活中,其文化是百姓日常生活的生动反映,包括宗教信仰、礼仪道德、生活习俗、民族精神等文化元素,从中即可体现出“非遗”民间舞蹈的文化价值,我们要挖掘和保护这一具有原生态属性的“非遗”舞蹈文化特色,提升“非遗”传统民俗舞蹈所蕴含的多元化文化价值。
2.发掘“非遗”传统民间舞蹈的教育价值。发掘文化价值的意义在于实现其教育价值。 “非遗”传统民间舞蹈中所承载的人格培养、情操陶冶、强身健体、文化认知与认同等即是需要我们深入挖掘与传承的教育价值元素。学校通过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来实现其教育价值,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三)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为使 “非遗”地方民间舞蹈文化进校园落到实处,首先学校需要重新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非遗”民间舞蹈文化教育课程作为特色课程融入课程体系。学校应结合学科专业自身特点调整课程设置,面向舞蹈艺术学科专业,应将菏泽“非遗”民间舞蹈文化课程纳入必修课范畴。而面向非舞蹈艺术学科专业,针对学生舞蹈专业基础知识薄弱的实际情况,学校应采用设立公共课或选修课的方式组织教学。其次科学规划课程内容,学校应组织舞蹈专业骨干教师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民俗学者等合作编写规范的校本教材《鲁西南民间舞蹈文化》,量身打造具有菏泽地域鲜明特色的“非遗”民间舞蹈教材。
(四)优化“非遗”民间舞蹈教学师资结构
高校有效地传承和发展“非遗”民间舞蹈,其实现的重要方面就是教师,提高专任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及其对“非遗”民间舞蹈文化的理解程度,提升教学团队的教育水平和育人质量至关重要。为此,学校要为教师们创造培训进修机会,搭建多维度交流学习与提升的平台。比如鼓励教师全程参与地方“非遗”舞蹈的编创与表演。同时邀请地方民俗学者和传承人来校指导交流,举办“非遗”民间舞蹈专题讲座、报告会、研讨会等培训活动。通过专业系统的深化学习和实践锻炼,进一步提高教师对本土“非遗”舞蹈本质内涵及艺术风格的理解、认知和掌握,从而全面加强“非遗”民间舞蹈专任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人文修养。为确保教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可将各县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民俗学者聘为兼职教授或兼职导师,亲自口传身授,同时鼓励专业教师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民俗专家学者互动交流,共同提高,以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打造更为生动有趣又利于“非遗”民间舞蹈传承的高质量舞蹈课堂[4]。
(五)优化 “非遗”民间舞蹈进课堂的教学方案
1.诱发学习动机。教学活动之初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课堂内容更加注重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以羊抵头舞为例,在理论知识讲授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或智慧教室把授课内容与舞台图像、视频等资料有机结合,让学生对羊抵头舞的抑扬顿挫的鼓点动律、粗犷豪放的震撼场景获取直观的认识,教师同步进行声情并茂的示范解说,以此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探索与思考。在这一环节教师以讲授菏泽“非遗”民间舞蹈的历史渊源、动作特点、艺术风格等基础知识为主,使学生对菏泽民间舞蹈的历史性、生态性、活态性、价值性、传承性等方面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小组互动,并借助身边的学习资源进行大胆探索,相互交流探讨,教师跟进指导,营造浓厚的探究学习氛围。当学生沉浸在民间舞蹈的学习探讨过程中时,其对于传统舞蹈文化的了解和感受会更加深刻,其主观上积极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也会因此被有效激发出来。
3.感知与体验。在这一阶段教师以实践教学为主,要充分发挥学校舞蹈房、艺术小舞台等训练场所的教学辅助功能,遴选代表性地方“非遗”舞蹈,比如商羊舞、三皇舞、羊抵头舞、蹦伞、担经、狮舞等,运用讲解法 、示范法、提示法、口令法等教学方法[5],强化对“非遗”舞蹈组合与片段的实践演练学习,使学生准确把握菏泽民间舞蹈的音乐特色、动律特色、形态特色及艺术特点,感受菏泽“非遗”民间舞蹈的独特韵味。
(六)发挥好高校学生社团的平台效应
在推进“非遗”民间舞蹈课堂教学的同时,学校应积极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创新学习形式,充分发挥以课堂教学作为民间舞蹈传承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搭建与拓展更加丰富的学习平台。比如构建以学生艺术社团或兴趣小组等渠道的“非遗”民间舞蹈传承模式。学校学生管理部门应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设立诸如商羊舞、羊抵头舞、三皇舞、狮舞、蹦伞、担经、狮舞等适合学生表演的民间舞蹈艺术社团,并给予一定经费与政策的扶持。
(七)创新“非遗”文化的校园传播方式和途径
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时效性强、互动性强的特点,是实现“非遗”信息有效传播的重要方式和创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陈浩.区域非遗融入地方高校文化校园建设的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6(04):149-153.
[2] 杨华霖.高职院校非遗民间舞蹈传承发展研究[J]. 艺术评鉴, 2020(20):131-133.
[3] 孟梦,范文昊.“非遗’传统舞蹈在高等院校的传承模式探究[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19,168(03):38-39.
[4] 张盈,王珊.醒狮舞“非遗进校园”的教学初探[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1(05):115.
[5] 郭晓希,陈岩.河北本土民间舞蹈融入高校舞蹈教育的探索[J].高教研究,2013(02):215-216.
Analysis on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olk dance into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 Take Heze College as an example,
Jiang Yanjun
(School of Music and Dance, Heze University, Shandong Heze 274015)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olk dance in local universities into the campus cultural education system is conducive to the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olk dance skills, and also conducive to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characteristics. As the cradle of cultivating application-oriented higher talents, the local universities have the good educational conditions to implement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to the campus, and undertake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the local folk dance culture. This paper by building "school fusion" mode, explore "intangible" folk dance cultural value and education value, optimize the curriculum and course content, optimize the teacher structure and teaching plan,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the Heze "intangible" traditional folk dance into Heze college education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has carried on the innovative exploration and thinking.
[Key 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olk danc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haracteristic courses; cultural education
上一篇: 林业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