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胡秀婷 ,刘成梅,邹立强
南昌大学食品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7
[摘 要]《生物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类的专业基础课程,《生物化学》知识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因此,为提升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育水平、全方位育人,本课程教学团队充分挖掘《生物化学》内容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探索相应的实施策略,将创新意识,坚持不懈、刻苦奋斗意识,文化自信,伦理道德,敬仰英雄,安全意识等思政教育元素有机融入到《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机结合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学从而提高专业课程教学和思想道德教学的质量,最终达到“课程思政”育人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生物化学;课程思政;元素
[基金项目]本文获江西省教学改革课题“碎片式学习”辅助《生物化学》教学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XJG-16-1-48)资助。
[作者简介]胡秀婷,女,汉,江西景德镇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食品化学,
[中图分类号]G40-057
————————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由此可见,专业课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还包括思政政治教育。“课程思政”是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相融合的一种全新育人模式,以课堂为主渠道、专业知识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思想价值引领,不仅能够丰富学科专业教学的内容,增加学科专业内容的深度,同时也有助于增强思政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提高育人效果
[1, 2]。显然,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思政”作为全新的育人模式,有利于加强思政教育与相关专业课程的交叉与协同。然而,“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先“专业课程”后“思政”或先“思政”后“专业课程”,不是在专业课程中拿出几节课或一节专业课中拿出几分钟讲授思政内容。“专业课程”与“思政”的关系应当是“如春在花、如盐化水”;教师不宜生硬地把“思政”填鸭式的传授给学生或照本宣科,而应该由近及远、由表及里、引人入胜地引导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思政”生活化、引起学生共鸣,即应该将家国情怀自然融入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细枝末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
《生物化学》课程中含有大量的生命现象、自然规律和代谢途径,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此外,在发现《生物化学》的生命现象、自然规律、代谢途径过程中,有许多知名的生化学家付出无数的努力,做了大量的实验甚至经历无数次的失败,这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但也有知名学者发表不当言论甚至做出有悖伦理的实验,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面教材。因此,在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以涉及的《生物化学》知识作为切入点,有机结合“思政教育”与《生物化学》专业知识教育,并融入到日常的课题理论教学中,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此外,培养学生树立运用科学方法的意识,同时实现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方面的引领。显然,发掘《生物化学》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是开展《生物化学》课程思政的关键,因此,本文主要挖掘《生物化学》课程中思政教育元素,从而为开展《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1《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元素的挖掘
1.1 创新意识教育
《生物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在形成《生物化学》课程的过程中,有许多创新的实验设计,这些实验设计可作为课程思政元素,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例如,脂肪酸β-氧化就是基于科学家创新的实验而发现的。因为动物体不能降解苯环,在1904年科学家Knoop用苯环标记奇数脂肪酸和偶数脂肪酸的烃基末端碳原子喂狗,发现:标记后的奇数脂肪酸和标记后的偶数脂肪酸分别转变为苯甲酸和苯乙酸,而与脂肪酸碳链的长短无关
[4]。基于上述的创新实验,Knoop发现了脂肪酸的β-氧化。在上述实验中,Knoop创新使用苯环标记。在《生物化学》课程形成的过程中有数不胜数类似的例子,还包括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基础实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在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可通过这些背后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2 坚持不懈、刻苦奋斗意识教育
如上所述,在发现《生物化学》的生命现象、自然规律和代谢途径过程中,有许多知名的生化学家付出无数的努力,做了大量的实验甚至经历无数次的失败。这些故事可用来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刻苦奋斗意识。
1.3 文化自信教育
我国科学家在生物化学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介绍我国众多生物化学家的光辉事迹及对生物化学学科发展的贡献,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我国科学家贡献包括:1965年9月,中国科学家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合成胰岛素和天然牛胰岛素的结构、生物活性、物理化学性质、结晶形状均完全一致;1981年,中国科学家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这也是世界首次人工合成有活性的核糖核酸;此外,我国生化学家吴宪在《生物化学》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提出的蛋白质变性理论被国际认为是关于蛋白质变性的第一个合理学说。通过上述历史使学生了解过去我国科技的落后情况以及现在的快速发展情况,基于学生对这些科学家的崇敬鼓励、激发学生投身科学,强化学生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1.4伦理道德教育
因发现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沃森被誉为“DNA之父”,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因其伟大的发现,1962年,年仅34岁的沃森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在40岁时,沃森成为世界著名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冷泉港实验室的主任,并使得该实验室成为世界领先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在1994年,沃森担任冷泉港实验室主席。无疑,沃森的科研能力是顶级的。然而,沃森却多次发表“智力和种族”的言论,他认为基因差异导致了黑人和白人在智力方面的差异。因此,在2018年1月冷泉港实验室宣布切断和沃森之间的一切联系,撤销行政职务以及所有的头衔和荣誉。此外,在2018年11月,我国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宣布基因编辑的双胞胎婴儿——露露和娜娜健康诞生,他修改了这对双胞胎的基因CCR5,因此,她们出生后能抵抗艾滋病病毒HIV。事实上,基因编辑这一技术非常成熟,但基于伦理道德,该技术是禁止用于人类的。因此,这一消息已发布,马上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轩然大波和整个学术圈的谴责。上述两个著名事件都触碰了人类的伦理底线。这些案例可以用来教育学生,科研工作者业务能力固然重要,但是科研工作者更应该遵守伦理道德。
1.5 敬仰英雄教育
《生物化学》中有个知识点是淀粉溶液遇碘呈蓝色,这个时候可以引用方志敏在狱中用米汤写信、送出狱后用碘酒显色的典故,激励学生敬仰英雄、不忘革命先烈为今日的和平奉献生命的精神。
1.6安全意识教育
《生物化学》涉及病毒的生命活动。病毒结构简单、个体微小,仅由一个长链核酸和蛋白质外壳构成。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命形态,自身没有代谢体系、没有酶系统,不能独立自我繁殖,必须寄生于活细胞内并以复制的方式增殖。因此,当病毒离开宿主细胞后,就没有任何生命活动,最终死亡。但一旦进入宿主细胞,它就可以利用宿主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以及宿主细胞复制、转录和转译体系,按照病毒核酸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产生新一代病毒。自2019年12月开始,全国爆发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而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爆发。该病毒传染性较强,可通过气溶胶传播,因此,可教育学生尽量减少聚会和出行从而免受传染。然后,还有部分人过度担心,甚至不敢购买来源于湖北等疫情较严重区域的物品。如上所述,病毒只能在活细胞内寄生,因此,脱离生命体之后是非常容易死亡的。由此可见,可教育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即以积极向上的心态科学预防,而不是过分放松或是过分紧张。
2 结语
不同教师有不同的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但都有一致的目标——育人。且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教师们应当最大发挥课堂育人的功能。教师应当结合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德育,把思想引导和价值塑造融入每一门专业课的教学中。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课程思政元素要彰显专业特色、对标培养目标、尊重课程体系、符合教学规律,然后将思政教育元素有机地融入课程的基础知识中,从而发挥思政教育和智育的相互促进作用,最终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聂迎娉,傅安洲.课程思政:大学通识教育改革新视角[J].大学教育科学,2018(5):38-43.
[2] 边绍伟,沈丽,张健,赵亚萍,咸春颖.“物理化学”课程思政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 纺织服装教育,2019,34(5):443-446.
[3] 高德毅, 宗爱东.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4] 胡秀婷,刘成梅,陈军.“碎片式学习”辅助《生物化学》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 科技创新导报,2019(1):231-234.
Exploration of Element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Biochemistry
Xiuting Hu, Chengmei Liu, Liqiang Zou
School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nchang University
Abstract: Biochemistry is a basic cours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 The knowledge system of Biochemistry is rich in elem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refore, to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evel of basic courses and educate students in an all-round way, the teaching team of this course fully explores the elem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Biochemistry and explores the corresponding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lements, including innovation, perseverance and hardwork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moral and ethics, respect for heroes, and safety awareness, will be organically integrated into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Biochemistr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basic course teaching and ideological and moral teaching and eventually achieve the objective of educating students b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Keywords: Biochemistr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El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