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业自我效能感对翻译硕士就业的影响及其培养方法
邓听,刘思航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 北京 102249)
【摘要】翻译硕士具有较为灵活的就业方向,择业自我效能感将影响学生影响求职目标的确定、思维模式或情感反映模式和行为的努力程度。本文通过对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的问卷分析和跟踪调查,分析影响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提出了提升翻译硕士择业自我效能感的办法。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翻译硕士;就业;
教育教学论坛
[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年研究生教育质量与创新工程”项目项目《MTI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现状、影响因素及其提升措施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邓听,(1983.9-)女,湖北松滋,汉族,研究生,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政、就业指导。
A Study on Cultivating MTI Students’ Self-Efficacy in Job Selection and Its Effect in Employment
Deng Ting,Liu SiHang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102249)
Abstract:MTI students’ self-efficacy in job selection has great effect in their job objectives, thinking or feeling reflection and the effort involved, as there are alternative choices. 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the influences on self-efficacy in job selection and methods for promoting with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follow-up survey on MTI students.
Key Words: Self-Efficacy; MTI Students; Career Selection
翻译硕士(MTI)设立目标是培养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翻译人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从2011年起开始招收MTI硕士,目前已形成每年培养约50人的较大规模。分析近四年MTI毕业生就业去向可以看出,从事职业翻译工作的毕业生不足10%,更多的毕业生分布在教育、出版传媒、医疗、互联网、咨询等不同行业,没有明显的就业选择偏向。目前MTI毕业生还很难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翻译专门人才的需要,也就意味着MTI学生需要思考更多的职业选择可能性。因此研究MTI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现状,并探索MTI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提升的办法具有现实意义。
一、择业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论,指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以自身为对象的一种思维形式,是个体在执行某一任务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何种水平上完成该任务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自我感受。它是建立在个体对其行为能力认知评估的基础上,从而影响个体目标的确立、行为的选择、执行和坚持性。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着个体执行活动时动力心理过程的功能发挥,在自我调节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择业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择业过程中的体现。Bete和Hackett在1983年编制出择业自我效能感量表(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Scale)。Taylor和Betz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探索出择业自我效能感包含:对自身完成自我评价(对自身职业兴趣、性格、价值、能力等自身属性评价)、收集信息(收集职业本身属性、环境等信息)、选择目标(根据自身特点和职业特点选择恰当职业)、制定规划(根据职业目标制定通往目标的职业规划)、解决问题(解决职业决策过程中遇到任何困难)五个因素结构。择业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在实现其求职目标的过程中,即个体在择业过程中对自己是否能够完成各项任务所需能力的自我评估。
二、MTI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现状及其对就业的影响
笔者参照刘永贤编制的“大学生就业效能量表”编制了“MTI择业自我效能感调查问卷”,对外国语学院2014-2018级共有101名MTI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年级、性别、确定工作时间等信息;第二部分包括自我评价、收集信息、目标筛选、制定计划、解决问题等五个方面39道问题。根据调研可以看出MTI学生的自我效能全量表平均分是3.5529,其中解决问题维度得分最高为3.6844,目标筛选得分最低为3.4286。表明MTI学生的择业自我效能处于一个中等偏上的水平,其中在求职目标确定方面学生面临更大的困难,学生愿意为求职开始各项行动。
将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实际就业时间比较可以看出,择业自我效能感对学生求职有较为直接的影响,主要原因如下:
1.影响求职目标的确定
在研二上学期就成功求职的学生100%在研究生阶段基本确定了求职目标,而没有明确求职目标的学生54.5%在研二下学期成功求职,36.4%在毕业下半年成功求职,9.1%未就业。具有较高择业自我效能感的学生能够从如何成功就业的角度思考、行动,他们更愿意尽快确定求职方向。
2.影响思维模式或情感反映模式,制约新行为的习得
择业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努力能影响就业效果,更愿意通过考取专业证书、参加求职技巧培训等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求职竞争力。
3.影响行为的努力程度
择业自我效能较高的同学更愿意尽量多的投递简历、参加面试。在面谈几位目前仍未求职成功的MTI学生后,笔者发现,择业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学生往往不愿意做更多的求职尝试,在投递简历没有回音以后很容易得出“我找不到好工作”“现在没有求职机会”等负面信念,进而放弃进一步的求职尝试。
三、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1.个体归因方式:
自我效能高的学生会将求职遇到的困难归因为自己努力不足、职业素养不够等内部可控因素,对自我效能不会产生损害;自我效能低的学生则习惯将求职过程中的挫败归因于家庭支持不够、招聘人员故意刁难、自己学校专业不好等内部不可控的因素,进而造成自我效能感的不断降低。
2.个体对活动的自我评价偏好
自我效能高的学生习惯关注自己在活动中的成功方面,而自我效能高的学生则习惯关注自己在活动表现消极的方面。
3.个人的能力观
专业能力、外倾性人格与职业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的关系。自我效能高的学生相信他的能力可以不断提升,在求职过程中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即使有求职失败经历,也认为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提升自我。自我效能低的学生容易认为求职过程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检验和测量,自己的能力是一种相对固定的特质,一旦求职失败就会降低自我效能。
4.求职目标的设置
求职目标是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和求职结果之间的一个重要中间变量。设置过高的求职目标,容易导致求职挫败感进而降低就业自我效能感,设置过低的求职目标本身就是就业自我效能感不足的表现。一个既不高不可及又非唾手可及的求职目标,能够激发学生努力的动力.
5.社会支持系统
父母是对学生产生影响最大的支持人群。其次是学校的声誉与专业的受认可程度。当学生觉得自己有较强的社会支持系统时,学生能够采取更加积极的择业行动。
四、择业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办法
1.重视入学教育、提炼专业特色,增加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入学教育环节是学生对学校、专业形成具体印象的关键时期,要动员更多的专业教师投入到入学教育的每个环节中,将专业特色、学科特点不断给学生宣传,使学生具有更高的学校、专业认同感。
总结、宣传优秀毕业生的个人事例,使学生用榜样示范增加择业的替代性经验。通过校友沙龙、校友职业访谈等活动,让学生发掘自己与优秀的毕业生代表的相似特征,帮助学生增强自我效能感。
2.优化课程内容、突出实践培养,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
通过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毕业生回访等明确MTI学生的职业技能要求,将职业技能要求与课程内容,特别是实践培养环节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专业素质,增加成功的直接经验。
3.强调职业规划、明确求职目标,形成有效的求职反馈效果
学院应结合专业特点,设计一套包含就业意识、就业决策、就业技能技巧、职业规划等在内的全过程就业教育体系。
在研一上学期组织学生开展职业自我探索,使学生能够清楚自身的特点和不足,将自己的兴趣、特长具体化,并引导他们从特长特点入手,深入的思考自己的职业可能。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可以不断改变学生较为消极的自我评价方式,重构积极的自我形象。在研一下学期针对择业自我效能较低的学生开展团体辅导。通过团体辅导,组建学习团队使学生能够充分讨论、思考择业焦虑的来源、解决方法,将每一位成员的问题充分挖掘、直面问题。
翻译专业硕士(MTI)在我校的培养时间还不长,通过择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发现学生在专业认知、能力培养等方面还需要加强。如何在两年的培养期中引导学生立志成为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的翻译人才,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张会平.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毕业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及影响因素研究[J].社会建设,2017,(5)[2]车景华、梁琪君等.粤西地区高校毕业生社会支持对就业压力的影响:就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25)
[3]刘永贤.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研究[J].成人教育,2013,(12)
[4]冯增辉,许红华.大学生就业效能感的因素分析和实证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2)
[5]孙媛媛.职业自我效能理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级作用[J].陕西教育(高教),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