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出版署审批 ★ 河北教育出版社主办

★ 国内刊号:CN 13-1399/G4 ★ 国际刊号:ISSN 1674-9324 ★邮发代号 :18-219

收录论文
新工科背景下的地方院校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12日 09:46 点击: 402 发布:青岛大学 自动化学院
新工科背景下的地方院校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丁军航,于海生   
(青岛大学 自动化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摘  要在“新工科”建设和发展下,人才培养机制的优化和改革对于适应新时代发展,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青岛大学自动化专业为例,分析传统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不足和局限,结合新时代、新产业以及山东青岛地方经济对自动化专业人才的要求,提出了“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优化和改革措施。通过优化自动化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师资质量、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和方法,培养出当前产业和行业急需的各种层次和类型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
关键词新工科;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体制;教育教学论坛
[基金项目]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自动化专业群,山东省教育厅,2018);青岛大学教改项目( “智能制造时代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的改革研究实践”、“自动化专业的改造升级研究与实践”,2017年)。
作者简介丁军航(1979-),男,山东滨州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智能控制;于海生(1963-),男,吉林松原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伺服驱动与运动控制和计算机测控与网络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Talents Training Mechanism of Automation Major in Local Univers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Ding Jun-hang ,Yu Hai-sheng
(College of automation,Qingdao University,Qingdao,Shandong,266071,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ew engineering", the optimization and reform of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ra and promot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Under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ew engineering", the optimization and reform of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ra and promot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Through a series of reform measures and methods, such as optimizing the direction and curriculum system of automation major, optimizing teaching methods,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students, we can cultivate various levels and types of outstanding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urgently needed in the current industry.
Keywords: New Engineering; Automation Major; Talents Training Mechanism
 
一、引言
“新工科”建设是适应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的客观要求,也是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内在动力,它加快了人才结构和质量标准的更新,促使我们积极应对世界变化,主动创造国家未来。
 
二、传统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不足
传统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与新时代的社会发展存在很多冲突,其不适应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2]
1. 培养理念不适应。传统的工科培养理念是学科导向的,只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忽略了以成果为导向的培养理念。
2. 培养模式的不适应。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人们生活沟通、交流学习的方式发生很大转变,而相关教学设备的匹配与教学条件的创设并未跟上时代的步伐。
3. 知识结构的不适应性。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层出不穷,而工程教育的相关课程缺乏更新,依旧陈旧,学科知识划分过细。
4. 人才体系的不适应。新兴领域科技人才、工程高端人才、大国工匠等卓越人才紧缺,而传统的工程人才则缺乏促进产业升级的能力,与新时代的需求有很大的差距。
 
三、“新工科”建设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促进生产方式变革的同时,对于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许多新要求[3]-[4]
1. 具有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自动化专业是理、工、文、管多学科交叉的宽口径工科专业。而“新工科”背景下,未来的制造业将是一项综合应用各学科前沿领域技术的升级产业。一专多精、多专多精的复合型人才将是未来信息产业人才需求的方向。
2. 具有创新思维和开拓思维人才的需求。从我国发展形式来看,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需要转换到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上。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开拓思维的人才,以适应新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3. 具有正确思想观念人才的需求。未来将是一个智能化时代,机器人、万物互联、基因工程等一系列高科技将会改变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创造者和引领者应该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时代责任感。
 
四、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新机制
根据“新工科”建设要求和地方产业特色,对传统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改造升级研究与实践,构建自动化专业新型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自动化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
(一)优化自动化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
自动化正在向智能化、网络化、系统化、信息化、综合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传统自动化专业主要包括运动控制系统和过程控制系统,远不能满足新经济发展和智能制造领域的需求,急需按“新工科”要求改造和升级传统自动化专业,建设新型自动化专业,例如:智能自动化装备与机器人和测控技术与网络系统[5]
(二)重新定位自动化人才培养目标
青岛大学所在的山东青岛市,是重要的智能制造和信息化技术产业基地,拥有200余家机器人生产厂商,自动化专业将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青岛大学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是工程研究应用型人才。
(三)改革和优化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关注较少,导致很多学生无法真正的学以致用。在“新工科”背景下,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重在应用。
1. 推进“互联网+教育”,通过信息技术融入优化教育,改革教学模式,让学生以轻松、便捷的方式享受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2. 以创新项目,学科竞赛为驱动,通过大力发展项目驱动式教学,开设创新实验班,课外第二课堂等方式,全方位提升创新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3. 加强校企合作,关注影响区域产业发展的新技术及其相关领域,加强与区域企业的深度合作,增加学生的实习机会,深入了解社会技术的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为培养学生职业发展方向奠定基础。
(四)构建适应“新工科”背景下的师资队伍
教师队伍培养方面,除了对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师的指导能力、教师的道德品质、教师的质量意识等方面建设要求以外,更加注重教师的工程背景。
1. 实现专业教师的校企联培,挂职实践,积极参与到智能制造的实际构建中,提高教师自身实践的能力。
2. 学院应积极安排专业教师参与到企业发展中,以便企业在遇到技术难题或项目难关时可以及时与学校联系,共同解决实践中碰到的问题,丰富教师队伍的实战经验。
(五)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建立具有多元化实践育人模式,即工程技术实践、科技创新实践、人文社会实践、创业就业实践、领导管理实践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每年举行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车大赛、中国机器人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等重要赛事,或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有选择的参加各种比赛或会议。让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与协作精神,提升综合素质。
五、结论
在“新工科”的发展背景下,科学、技术、工程的关系更加复杂,我们必须积极应对新的挑战。真正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建立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符合中国智能制造实际的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和培养机制,强化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培养和专业素养培养。
 
参考文献
[1] 姜晓坤,朱泓,李志义.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8(2):17-24.
[2] 赵四化,袁慧,王琪.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9,22(1):98-101.
[3] 江玉容,陈江华.新工科视角下经济工程专业建设思考[J].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18,3(2):55-60
[4] 吴晓蓓.《中国制造2025》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育,2015(8):9-11.
[5] 闫鹏.“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以同济大学自动化专业为例.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4(5);6-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教育教学论坛官网 龙源期刊网 《大众文艺》期刊 《学周刊》期刊

首页 电话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