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在《高等数学》
课程中的改革与探索
刘德斌
西南石油大学理学院 四川成都 610500
摘要:本文介绍了“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在《高等数学》课程中的改革实践,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字:大班授课;小班研讨;高等数学;
教育教学论坛
中图分类号:O13:G642.0 文献标识码:A
The Reform and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Mode in Advanced Mathematics Course with Large Class Teaching and Small Class Discussion
LIU De-bin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School of Science,Chengdu,610500,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eform practice of the teaching mode of "large class teaching and small class discussion" in the course of "advanced mathematics", the problems in practice are analyzed in detail, and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Keywords: large class teaching;small class discussion; advanced mathematics
随着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很多高校都选择了 “大班授课”的教学模式。然而,这种模式生师比过高,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在“大班授课”之外,引入“小班研讨”环节,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一、“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学教学论》中介绍了班级授课的基本框架[1],随后,这种制度被广泛采用。随着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大班授课”教学模式被广泛采用。这种模式有以下缺点:“大班授课”缺少交流,多数学生很难获得主动思考、参与课堂的机会[2];大班课堂人数众多,学生层次跨度较大,教师不能因材施教,教学内容普适性较差[3];“大班授课”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启发式、探究式等互动教学方式不能有效实现[4];“大班授课”重“教”不重“学”,割裂了“教”与“学”之间的联系。
18世纪,德国学者格斯纳(J.M.Gesner)在大学课堂中引入“小班研讨”教学模式[5]。19世纪,亨利·亚当斯(Henry Adams)在哈佛大学开展“小班研讨”。 20 世纪初,美国已经有很多知名大学采用“小班研讨”教学模式[6]。20世纪中叶,我国很多高校将“大班授课”和“小班辅导”有机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7]。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增加小班教学环节,小班教学的形式从小班辅导到小班讨论,再到小班研讨,组织方式不断改进。其中,“小班研讨”是目前使用较多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小班讨论”的一种延伸、深化,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在《高等数学》课程中的改革与实践
《高等数学》是高等院校非数学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我校的《高等数学》采用多专业公选的方式,教学班人数多在120人以上,教学效果较差。本文采用的“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选取一个教学班作为试点,在“大班授课”的基础上,增加“小班研讨”环节。“大班授课”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导课堂,实现“教”的功能,“小班研讨”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学生主动的“学”。“大班授课”主要讲解基本知识点,完成大纲基本任务,“小班研讨”瞄准重点难点,学生进行深入讨论和交流。
“小班研讨”在智慧教室开展,大的教学班被分成2——3个小班,每个小班又分若干小组,小组人数设定在7人左右。“小班研讨”之前两天,老师在网上发布研讨主题、研讨方式,学生针对研讨主题进行准备。“小班研讨”过程当中,小组成员针对研讨题目自由发言,其他成员可以发表不同看法,甚至进行激烈辩论,老师在研讨现场观察各小组讨论情况,随机抽取小组汇报研讨结果,解答同学们的疑问,并对共性问题进行统一讲解。研讨的同时,各小组选出一位同学记录现场讨论情况,记录员在几次研讨中轮流更换,确保每个同学都有一次现场记录的机会。研讨完成以后,小组提交研讨报告,计入平时成绩考核。
从改革成效来看,增加“小班研讨”模块的教学班与另一个普通教学班相比有明显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成绩明显提高。试点改革选取两个教学班进行对比,入学之初,两个教学班的学生入学平均成绩基本持平,经过一个学期的改革实践之后,“小班研讨”的教学班期末考试平均分数比未改革的教学班高2分左右。
2、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在“大班授课”的课堂上,学生缺少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通过“小班研讨”,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他们还学会了如何进行团队合作,积累了现场记录、汇报总结的经验。
3、促进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在“小班研讨”课上,每个学生自由发言,不同思想、观点相互碰撞,既增进了学生间的交流,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了学习的畏难情绪。
4、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在“小班研讨”课上,老师更像是学生的一个朋友,学生对老师少了一些畏惧,多了一些亲近,“小班研讨”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增进了师生感情。
三、实施“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改革遇到的问题
1、教室资源相对不足。我校的传统教室数量虽然能够满足“大班授课”的需要,但不利于开展“小班研讨”,学校新建的智慧教室可以自由组合课桌和座位,在主显示屏之外,还配备了多个辅助显示屏,是“小班研讨”的理想场所,但智慧教室数量很少,难以满足多个教学班同时开展小班研讨的需要。
2、教师工作量大幅增加。主讲教师需要在基本授课学时之外增加学时用于“小班研讨”, 小班讨论通常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为了保证研讨的顺利进行,主讲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精心设计研讨内容,制作相应的课件,分析研讨效果,进行教学反思,除此之外,将大的教学班分成若干小班之后,各个小班针对同一主题轮流研讨,主讲教师对每个小班现场指导,这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3、“小班研讨”组织管理困难。“大班授课”由教务处统一安排时间、地点,“小班研讨”由主讲教师自己排定时间,然而,大教学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课表差别很大,在一个公选班上,主讲教师很难找到合适的共有空闲时间组织“小班研讨”。
4、部分学生对“小班研讨”的重视程度不够。“小班研讨”是“大班授课”的有效补充,但部分同学习惯了“大班授课”的教学模式,他们认为“小班研讨”可有可无,甚至以各种非正当理由不参加研讨。
四、实施“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改革的建议
1、加大资金投入,增加教室资源。高等院校现有的教室多以传统教室为主,传统教室是“大班授课”的主阵地,但这种教室不利于“小班研讨”的顺利开展。学生在“小班研讨”课上需要面对面进行交流,需要能从各个方向看到老师发布的研讨内容,这就需要新型的智慧教室或多功能教室,学校应统一筹划教室资源,在保留原有传统教室的基础上,增加智慧教室或其他多功能教室的建设,为“小班研讨”营造良好的研讨环境。
2、建立更加合理的教师收入分配制度。推进“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改革,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这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如果教师的辛勤付出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必然影响他们的教学热情。因此,应将“小班研讨”教学改革折算工作量,计入教师的课时津贴,这样教师才有动力全身心投入教学改革。
3、改革公选制度,按专业设定教学班。同一个专业的学生课表基本相同,他们有统一的空闲时间,教师可以选取他们的空闲时间统一安排“小班研讨”,减少课程冲突现象的发生。
4、加强学生的思想认识教育。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习惯于被教育,缺少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思维方法,但是,主动学习比被动教育更加有效,要让学生提高对“小班研讨”重要性的认识,自愿、自觉的参加到“小班研讨”的教学过程中。
五、结语
现代大学教育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是这种教学思想的一种有效实践,引进“小班研讨”之后,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准确、清晰,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挖掘学生潜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学数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36.
[2]Latchford P. A systematic observational study of teachers and pupils behaviors in large and small classes[J].Learning and Instruction,2003(13): 569-595.
[3]孙燕君,卢晓东.小班研讨课教学 : 本科精英教育的核心元素——以北京大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2(8).
[4]Joseph J L. Size matters: an exploratory comparison of small-and large-class university lecture introductions[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9(28): 42-57.
[5]李现平.席明纳小班研讨教学模式[J].继续教育,2012(1).
基金项目:西南石油大学2018年教师教学研究项目:“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在《高等数学》课程中的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18JXYJ-12
作者简介:刘德斌,1981.01,男,汉族,河南南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数学教育、混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