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出版署审批 ★ 河北教育出版社主办

★ 国内刊号:CN 13-1399/G4 ★ 国际刊号:ISSN 1674-9324 ★邮发代号 :18-219

收录论文
论大学有机化学的通识性教学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12日 09:46 点击: 250 发布:西南石油大学
 论大学有机化学的通识性教学
刘帅  
西南石油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四川成都,610500
摘要:在哈佛大学访学交流期间,笔者对为本科生开设的有机化学课程进行了一年的听课与学习。从有机化学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哈佛大学有机化学的教学进行深入的了解与研究。通过对哈佛大学有机化学课程的分析以及与我国现有有机化学教学现状的对比得到一些启示。
关键词:哈佛大学,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育教学论坛
The general teaching of organic chemistry in university
Liu Shuai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China, 610500
Abstract: During the period of visiting and exchanging at Harvard University, the author has listened one year's lecture and study on the organic chemistry course that offered for undergraduates. The teaching of organic chemistry at Harvard University was made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and deeply studied from the aspects of curriculum setting, teaching mode and method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Some enlightenments are obtain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organic chemistry course in Harvard University and the comparison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rganic chemistry teaching in China.
Key Words: Harvard University, Organic chemistry,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mode.
在哈佛大学访学期间,连续听了两学期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开设的有机化学课,我深深感受到哈佛大学的文化积淀,体会到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最初的感觉是:在讲课方面,哈佛大学的老师并没有追求先进的理念、多样的教学资源或是知识的前瞻性等,而是采用经典的讲义传授经典的理论知识,这是让人意想不到的。而当我听完整个课程后再回头去看,发现哈佛大学的老师将基础知识与创新融为了一体,将先进的网络课堂和传统的讲义充分结合,并且适时的让学生组建模型。这让我反思:没有基础何来创新,做学问就是要沉下心来,脚踏实地的进行研究。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是享誉全球的教育家,他曾说: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这充分说明本科教育的核心是通识,是培养学生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诚然,随着有机化学知识的不断延伸及相关专业对有机化学要求的提高,其教学工作越发显示出教学内容量大,课时不够的特点。[1]高校老师为匹配学生专业对有机化学教学内容做出甄选,这并不利于学生对于有机化学知识的学习,知识的片面性也使得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表现的牵强。在教学中我们老师往往强调形式的多样性、知识的创新性和眼前的实用性,而往往忽略最该受重视的基础理论。为了让学生游刃有余,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还是要全面要牢固,在扎实的基础之上学生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进行延伸来解决实际问题。下面是我在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得到一些启示:
一、课程设置
哈佛大学本科生的有机化学课程主要是由文理学院开设的有机化学20(Logan S. McCarty主讲)和有机化学30(Matthew Shair主讲)。选Chemistry 20的前提是修过Life Sciences 1a,Life and Physical Sciences A 或 General Chemistry,前两门课程是在大学开设的而General Chemistry是高中的课程,这些课程多少会让同学对有机化学有大致的了解。而只有修过Chemistry 20后才能选修Chemistry 30。这样的课程设置体现了知识是被递进讲解和掌握的过程,是比较合理的。Chemistry 20设置在大一下学期,也有大三的学生进行选修或补修。这门课程没有专业的限制,任何一个符合先行条件的学生都可以选。我国的有机化学大多在大二或大三开设,且要求老师要考虑与不同专业的结合性,这就使得内容量大与课时量有限矛盾突出。我们完全可以在大一开设通选课,而后有针对性的开设有机化学的应用课程。
二、教学模式
Logan S.McCarty的教学模式是比较综合的,包含了五部分:讲课,实验,讨论部分,评论课,问题集和练习题。Matthew Shair教授的教学模式和我们国内大部分老师是一样的,只有讲课和作业。如果是在国内,Logan S. McCarty的教学模式肯定会被学生嫌弃,他的教学模式像是高中,教学、考试、讲解、答疑整个课程中有三轮,每上完几个章节都会有一次考试。美国的节假日很多,而且每到节假日就放假,他们没有补课的说法。所以这里的学生会觉得能有连续的时间学习是很幸福的事情。由于时间的紧迫,使得这里的学生非常高效。而且明显感觉得到他们对学习充满了热情,愿意钻进知识的海洋去畅游,这怎么可能会学习不好呢。而我国学生在高中为了高考拼命的学习,到了大学就一下子放松了,对学习没有了热情。所以,老师应帮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这需要老师投入大量的时间,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习总书记强调的大学教育要以学生为本。所以,大学教育中教学型高校教师的规划和发展是必要的。
三、教学方法
Logan S.McCarty采取的主要教学方法是画布的形式,将传统板书和多媒体结合起来。在画布上书写要比传统板书快的多,这可以节省很多时间。老师在课堂上边讲边写,而学生在下面边听边记。每一位同学都有一本老师发的讲义,这样学生不用分心一些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能很快的跟上老师并抓住重点记录笔记。在讲分子构象时采用了模型演示的方法,[2]让同学们直观的观察到分子的构象。而且还给每人发了一套小的模型,让同学们自己构建分子结构,能够加深同学们的记忆。Matthew Shair采取的是传统的板书,他讲的是比较高级的有机化学机理,所以理解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那么这种慢节奏就恰到好处。我注意到,在课堂上没有一个同学用手机,他们或是纸质笔记本或是电子笔记本,都是很认真的记笔记。在有问题的时候,会立即举手提问,老师也会立即回答。所以说形式不重要,只要让同学们掌握了就是好的教学。很多老师现在追逐微课,翻转课堂,手机App在线课堂。[3] 作为大学老师,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或习题课上掌握全部知识,而不是给学生增加更多的负担,这才是真正的教学。所以,不管是传统教学方法还是现代教学方法,只要老师能很好的驾驭而学生又能很好的适应,就是好的教学方法。
四、答疑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很早的时候我们的先人就总结了老师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到,解惑和传道授业是并行递进的。随着网络不断发展,很多老师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几乎没有了,通过QQ或其他交流平台就解决了解惑。而哈佛大学的老师和同学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很多。面谈对每个学生来说都很重要,但是老师的时间并不允许和每一位同学进行交流,所以研究生助教就很重要。不管教学班级的大小,都应该配一定比例的研究生助教。助教可以在课堂练习或课下习题时给学生面对面的答疑,也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和助教预约答疑。这就要求做助教的研究生有较好的有机化学理论基础,能像老师一样给学生解惑。
五、考核方式
Logan S.McCarty采取了两种考核方式,三次阶段性的考试和期末考试。每次阶段性考试包含了自己独立完成的笔试部分和小组讨论部分,占总成绩20%的比重。小组讨论占的比例并不是很大,但其作用却是不能忽视的。在课后,每个小组的成员都会找一个公共区域去讨论一番,在讨论中碰击思想的火花。这也让我想到乔布斯从不让自己的孩子接触苹果电子产品的故事,我国的大学生现在过度依赖于网络,而很少与老师或同学交流,使得同学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有许多大学生沉迷于游戏的、自闭的、心理扭曲的,这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很不利。我国高校教师有必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经历去关心帮助学生的成长。当然这不是说让老师们去代替学生成长,就如为让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就要对其进行修剪,而不能一味的任其发展。
作为高校老师,应该在立足于基础知识的情况下不断探索和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没有根基的空谈创新是站不住脚的,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进行创新。很多同学反应有机化学难,其实并不难,追寻学科特点,追本逐源的去学习知识才能够掌握的牢。为了突出专业性而本末倒置的做法是很危险的。所以,对于有机化学的教学,我认为就该扎扎实实的讲解基础知识,不要搞大跃进。对有余力的同学可以给他们课外资料进行研读。
参考文献:
[1]陈鸶,杨英杰.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2011(12).
[2]戴红,何海兵.浅谈工科类专业有机化学的教学方法与手段[J].2015(15).
[3]吴建伟,杨静,许吉.微课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2017(02).
基金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703177)和西南石油大学启航计划(No.2017QHZ016)
 
作者简介 :刘帅,(1986-)女,山东聊城,汉族,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胶体与界面化学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教育教学论坛官网 龙源期刊网 《大众文艺》期刊 《学周刊》期刊

首页 电话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