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出版署审批 ★ 河北教育出版社主办

★ 国内刊号:CN 13-1399/G4 ★ 国际刊号:ISSN 1674-9324 ★邮发代号 :18-219

收录论文
论科学歌唱的腔体打开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12日 09:46 点击: 232 发布:湖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论科学歌唱的腔体打开
黄玉林 
湖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湖北恩施  445000
 
摘要:本文将科学歌唱中腔体的打开这一要求进行了系统地分析,笔者将理论和多年的教学经验融会贯通,研究并整理了歌唱中腔体打开的方法,并强调了腔体打开的重要性,为科学歌唱的教与学提供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科学歌唱 腔体打开 声乐技法 教育教学论坛
On the opening of the cavity of Scientific singing
 
Yellow jade forest
 
Hubei Enshi 445000, School of Music and Dance,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Abstract: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ses the requirement of opening the cavity in scientific singing. The author integrates theory with many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 studies and collates the methods of opening the cavity in singing, and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opening the cavity, so as to provide ideas and methods for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scientific singing.
Key words: scientific singing cavity opens vocal music techniques
 
腔体打开是科学歌唱的基础,大家都知道万丈高楼平地起的道理,修建高楼大厦,如果基础(基脚)打得不牢固,是无法实现的。同样道理,如果歌唱时不能很好地打开腔体,即歌唱的基础打得不牢固的话,就不能很好地歌唱。
1.什么叫打开腔体?
歌唱时打开腔体是指歌者通过一定的方法使歌唱的共鸣空间扩大,以至于音量扩大和音色的美化。
目前,很多的声乐教科书上都写成是打开喉咙。大部分的声乐教师在教学中也使用打开喉咙这个术语。其实打开喉咙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应该叫做打开腔体,喉咙只是歌唱时需要打开的腔体的组成部分。打开腔体的目的是为了共鸣,那么,歌唱时需要打开哪些腔体呢?我们首先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与歌唱有关的人体的共鸣器官有口咽腔(口腔和咽喉腔),鼻咽腔(头腔)和胸腔(气管、支气管、肺)
口腔是人工共鸣腔,因为在生活静止状态时是不存在的,只有到歌唱时把嘴张开才有了空间。口腔共鸣在生活中用得较多,音色比较原始,歌唱时必须辅以其他共鸣作用才能改善其音色,否则是没有艺术表现力的。口腔既是共鸣器官又是咬字吐字器官,但它作为语言器官的功能往往大于共鸣器官的作用,因此,在整个歌唱活动中,口腔的重要性是不能低估的。
咽(喉)腔位于声带以上。由真、假声带之间的喉室和以上的咽管组成,在歌唱发声时由于喉内肌群的积极活动,使喉室和咽管扩张形成空间,是音波向上必须经过的第一个共鸣体,如果与其他发声器官配合得当、运用适宜,能产生明亮而有力度的音色,有助于表现坚定、果断的情绪,如果运用不当常常会与吐字语言发生矛盾。
鼻咽(头)腔共鸣从生理的角度来看是不存在“头腔共鸣”这种现象的,这不过是一种歌唱者的自我感觉而已。实际上它不过是一种鼻咽腔共鸣的波及面。鼻咽腔的位置是很具体的,是歌唱中最重要的一个共鸣体,是发声中的高音喇叭,它能使音色明快、柔和、铿锵有力、富有金属声和穿透力。不但为男女高声部所运用,中低声部也离不开它。又因为它和口腔离得较近,所以不但可以对字和语言迅速进行加工,而且可以弥补口腔共鸣的不足、美化音色,使语言和声音统一起来,为歌唱上的“字正腔圆”创造了条件。
胸腔位于声带以下胸部肋骨内。声带发出的音波有一部分(主要是低频率的音波)可以传至胸腔中,引起共鸣,发出浑厚宽广的音色,易于表现深沉、庄严的情绪,一般用于中低音声部及某些粗壮男高音,其他男、女高声部则不常用或不用。胸腔共鸣发出的音色在戏曲中又叫“膛音”。共鸣腔体中,胸、鼻、头是居于自然共鸣腔(固定的、先天的)而口腔则是人工共鸣腔,即根据与音的基础,调节口腔的空间大小而形成,因此说,口腔共鸣是人工控制面形成的。有的人在训练口腔共鸣时离开了字音的基础而把口腔内部张得很大以至僵硬,使声音共鸣作用发暗,失去了应有的光泽,正由于口腔后部的空间过大,大部分由声带振动而发出的音波被阻在口腔中,再反射到演唱者的耳膜中(因口腔后部离耳膜近)因而自我感觉“声音很震耳”误以为找到了正确的共鸣。
任何物体要产生共鸣,必须具备二个条件,一个条件是“硬”,一个条件是“空”。钢琴、小提琴、笛子,都是既“硬”又“空”。任何具有共鸣的乐器都离不开这两个条件。音波在人体里也有一个传导作用,它是靠“骨骼”传播的,但能引起泛音必须还有“空”的地方,声波不能在柔软的物体上产生振动。
 
2.为什么要打开腔体
上面已经说到歌唱时打开腔体的作用,是使歌唱的共鸣空间扩大,有利于共鸣。为什么要打开腔体呢?这涉及到歌唱时打开腔体的目的,其目的有两种。一是使音量扩大,二是使泛音增多,美化音色,以便唱出美妙动听的歌声。关于三大腔体的打开程度和比例,由于歌唱风格(美声、民族、通俗)的不同,各有差异,腔体打开的程度和三腔打开的比例在区分歌唱风格中起重要作用。
 
3.如何打开腔体
如何打开歌唱的腔体呢?这对于每一位声乐教师和学习声乐的学生以及歌唱家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大家必须掌握打开腔体的正确方法;目前,有很多描述打开腔体的方法。下面分为几种;
 
3.1  喝凉水的方式 。当人口渴时,喝上一杯凉水,那种感觉就是打开了歌唱的腔体,大家可以仔细体会一下,喝凉水的方式只打开了口咽腔、喉咽腔和胸腔,但并没有打开鼻咽腔(头腔),如果喝凉水的方式加上提笑肌,便可使三腔都打开了。
3.2  闻花香的方式 。人用鼻去闻花香时,气体从鼻孔进入鼻腔,再到咽腔,这种方式可体会到打开鼻咽腔(头腔),但是,并没有打开口咽腔、喉咽腔和胸腔。
3.3  吸着点儿唱的方式 。这是歌唱的吸状态,吸着点儿是吸气状态,当歌唱处于呼气状态时,歌者仍要吸着点(保持吸气状态),这种吸着点打开了口咽腔、喉咽腔、胸腔并形成了呼吸对抗,但并没有打开鼻腔,如果吸着点儿唱加上提笑肌,三腔便都打开了。
3.4  半打哈欠的方式 。通过打哈欠的方式来打开腔体,准确地说只有在打哈欠动作开始的时候,才是打开腔体的最佳状态,才是歌唱的正确动作。有的人描述为半打哈欠状态,极端的打哈欠或打哈欠前的状态都是不正确的。半打哈欠状态可以使头腔、口咽腔、胸腔同时打开,半打哈欠状态的歌唱可以总结为一个动作,四个结果,三大作用,一个目的。
一个动作:为歌者的半打哈欠状态。
四个结果:第一,可使喉头下降至最低的位置上;第二,软腭会自动适度抬起;第三,使三腔都打开;第四,是与呼气形成对抗,因为半打哈欠为吸气状态。
三大作用:第一,至下而上,气道通畅;第二,有利于声进入腔体引起共鸣,尤其是头腔共鸣;第三,有利于气息的控制而演唱长乐句。
一个目的:使歌者达到最佳的歌唱效果,从而唱出美妙动听的歌声。
所以,作者认为半打哈欠的方式是最简单,最有效打开腔体的方法,有的歌唱家曾这样说过:“什么是打开喉咙(实为打开腔体),打个哈欠什么都解决了。”
下面分为几种有助于打开腔体的训练,而使歌者更能体会到打开腔体的状态:
①大笑有助于打开腔体,这种笑一定要放声大笑,要笑得很开心;要笑得很深,很通,位置也要很高,嘻笑和微笑是不会有这种体会的,所以谁会开心的大笑,谁就会掌控打开腔体的方法,用大笑来体会打开腔体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②向后仰头歌唱可以找到打开腔体的体会。因为仰着头唱,腔体便是打开的,这样声音就顺畅地唱出来了,当然歌唱时不能仰着头唱,这是让你感受打开腔体的体会。
③张小嘴唱歌可以使腔体打开。如张大嘴唱歌习惯的歌者,他们中多数人的腔体是没有完全打开好,所以,唱歌时前面的嘴不要张得特别大,要尽量将里面打开,嘴张得小些,则可以迫使里面的口咽腔、喉咽腔和鼻咽腔打开,这样做的前提是必须保持半打哈欠的状态,否则很有可能在不张大嘴的同时,把里面也闭紧了。
④在上下牙齿之间放一只铅笔,来进行歌唱练习,也可以迫使腔体的打开,作者通过教学实践体会到在上下牙齿之间放一支铅笔歌唱,以练习腔体的打开比张小嘴歌唱来进行打开腔体的训练效果更好。
⑤模仿嗓子宽的人歌唱有助于打开腔体。男高音可模仿男中音来打开腔体,女高音可模仿女中音来打开腔体,但要注意的是,模仿嗓子宽的人去歌唱,不要模仿那个人的音色,而是模仿那个人的技术,因为,作为技术无论是哪一个声部都是同样的要求。
⑥找到胸部的支点有助于打开腔体。有的歌唱家曾这样描述,唱歌的声音是从咳嗽的地方发出来的,大家可做一个咳嗽动作,体会一下,这一点是哪里?很多人的体会是在两乳头之间的那一点,中医里称为“膻中穴”,从解剖结构上讲就支气管分叉的那个地方。有的歌唱家说声音是从喉咙最底部发出来,喉咙就是喉腔,喉底在解剖学上没有这个词;解剖上的喉腔上起自喉口,与咽腔相通,下连气管与肺相通,所以,喉底就是支气管分叉处,也就是咳嗽点,也叫胸部的支点。
 
4.打开腔体后的感觉
打开腔体时歌者自己的感觉应该是腔体既有向外扩张,又有使喉咙向下的力量。正确地打开腔体可感到颈部往四周扩张,可感到口咽、喉咽的两边像两堵墙,要努力往外推才能拉开腔体,可感觉到口咽腔,喉咽腔两侧的肌肉发酸;在促使喉结往下放。
鼻咽腔(头腔)打开的感觉。当腔体完全打开时,歌者在歌唱时会感觉到喉咙似乎不再存在了,只有气息的支持和响亮的头腔共鸣。完全打开了歌唱的腔体可感到气道自上而下十分通畅,声音不会受阻,而是送进了头腔,从而引起头腔共鸣。
 
结语:世界著名的意大利男中音歌唱家,歌剧艺术大师吉诺贝基先生曾这样说到:“古代的老师教歌唱只教两件事,一是打哈欠打开喉咙(作者注,实为打开腔体)二是微笑地唱(作者注,提笑肌有利于鼻咽腔打开)有助于声音进入面罩(作者注:这个面罩指的是头腔(鼻咽腔)就靠这两点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歌唱家。”这段话强调了打开腔体和头腔共鸣的重要性。
 
作者简介:黄玉林,湖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声乐教师,土家族,声乐硕士研究生。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教育教学论坛官网 龙源期刊网 《大众文艺》期刊 《学周刊》期刊

首页 电话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