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四步导学”教学模式,打造高职教学高效课堂
——高职课堂教学改革初探
马战宝1,虎秀云2
(1.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5,2.郑州市第三中学 河南郑州 450000)
【
摘要】基于高职课堂教学所面临的困境与现状,本文借鉴已在许多中学实行多年的“四步导学”教学模式,提出以“讲学稿”为核心的高职教学改革尝试,探索打造高职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
关键词】高职教学改革;四步导学;讲学稿;高效课堂 教育教学论坛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eaching mode of "four step guidance", to create efficient classroom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On the reform of classroom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a Zhanbao 1, tiger show cloud 2
(1 Hen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s, Zhengzhou, Henan,, third, Zhengzhou,, Zhengzhou, Henan, 450000)
Fac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ifficulties [Abstract] Based o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is paper has been carried out for many years in many middle schools "four guiding" teaching mode, put forward the teaching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lecture" as the core, to explore effective ways to create high efficient classroom.
[Key words] teaching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our step teaching; efficient classroom lectures;
0引言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本应与普通高等教育并驾齐驱,然而却被高考制度人为地区分了高低贵贱,几乎成了“劣质教育”的同义词
[1]。高职学院从招生源头即失去了吸引力,只能招收到高考录取数重筛选之后的“差生”;目前的高职院校从体制上说小部分是原来比较“差”的专科院校,多数是从中职学校升格而来的,存在着管理水平不高,教学转型不到位,师资力量不足,缺乏教改资金等各方面的因素。种种原因造成高职教学进入了一个学生厌学、教师难教的恶性循环怪圈!
1“四步导学”教学模式与高效课堂
“四步导学”教学模式即学导结合、合作探究、检测提升、总结反思。源自江苏省溧水县东庐中学从1999年开始大胆尝试以“讲学稿”为载体的“以人为本、教学合一”的改革。东庐中学地处偏远农村,办学条件仅仅相当于普通乡镇初中,实施了“四步导学”教学模式后,其教育质量得到了突破性的提高
[2]。高效课堂是指学生的课堂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变学为思,使学习过程成为享受,学习效益大幅提高;可促进师生情感交融,倡导民主、尊重、平等、宽容、欣赏、和谐、进取等现代人文教育理念,进而影响学生思想。
2高职“四步导学”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虽然“四步导学”教学模式首先是由基于“素质教育”的农村初级中学提出,在全国多所初中教学改革实践中得以推广,并由部分高中、小学参与而发扬光大,但对比目前高职现状与当初农村初中“素质教育”所面临的困境不难发现,“四步导学”教学模式完全可以作为攻开“高职教育”璞玉的“他山之石”!
2.1高职学生现状
虽然当前的高职学生单从高考成绩来看多数属于“差生”,但在精力充沛、思想活跃等方面一点也不逊于一本院校的“优等生”,从他们进校伊始便积极加入学校各种社团,参与公益活动等可见一斑。对于这些原本所谓学业上的“差生”,如果还是延用原来“一支粉笔一张嘴,上课从头说到尾”的“满堂灌”说教式教学,课堂上出现“万马齐喑”的局面便在所难免。如果能够正确引导学生,采用其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局面改观也只是早晚而已。
2.2高职教师队伍现状
近年来,高职高专规模经过快速扩容与高速发展,大批硕士研究生充实了高职教师队伍,无论是从知识水平还是从年龄方面,高职教师队伍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年轻教师虽然存在着教学经验欠缺等不足之处,但更有干劲、更容易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可塑性更高等优势,如果能够转变思路,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出高素质的高职人才绝非难事。
2.3高职软硬件设施现状
随着国家层面对高职教育的逐步重视,政策的倾斜与扶持的力度进一步加大,高职院校的软硬件建设也步入快速轨道,各种教学设施渐趋完善,试验、实训条件大幅提高,多媒体教学基本普及,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等日新月异。在某些领域,高职学生入学不久便学会熟练操作的设备,相关专业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往往是毕业参加工作后才能接触到。
3打造高职高效课堂
3.1高效课堂实施方案
首先对以“讲学稿”为主要载体的“四步导学”教学模式的发展的一般理论基础进行总结的探讨、挖掘其兴起的背景,再寻求该教学模式应用于高等职业教育方式与途径。从教育学的角度可概括成三个阶段,即试用、调适、制度化三个阶段,不同的阶段有其主导的方法和行动,最终形成一个教学应用模式
[4]。具体实施方案:
⑴ 校内教研,认真分析目前高职教学存在的问题,确立教改方向;
⑵ 组织教师到有关学校拜师学艺,求取“真经”;
⑶ 制定教改方案,融合高职专业课程的教学特点,创新教学模式;
⑷ 组织公开课,聘请校内外专家听课、评课并总结改进。
3.2高效课堂实施方法
本着适应高职教学改革的需要,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知识、学生听课为主的组织形式,学生处于完全被动的状态。实行“四步导学”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的具体方法为:
首先,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由各自为战的“单兵”作战模式转变为集体备课的“集团”作战模式。选择公共基础课程或平行班级较多的专业课程作为课堂教学改革为切入试点,改变固有的备课模式: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教师利用寒暑假通读课本,梳理教材,把握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并准备好一学期教材的分析工作。开学前,各备课组集体备课:首先由各成员分章节进行教材分析,然后讨论每章节的重点、难点、教法、学法、课时安排等,在此基础上确定每节课的主备教师和审稿人,做到分工明确,心中有数。由主备教师按要求编写好“教学案”初稿后交审稿人,双方进行讨论和修改。再将修改稿交备课组长审核,定稿后付印。
第二,变教案为“讲学稿”,其作用不再是仅仅为了应付教学检查,而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第一手资料。“讲学稿”代替教案,真正成为集笔记、作业、测试、实训实验报告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公用的教学研文本,成为教学研合一的载体。编写“讲学稿(教学案)”主要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4]:
主体性原则: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
探究性原则: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探索研究的情景与问题;
层次性原则: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除了每节课的一张教学案,一律不另外布置课外作业,不同基础的学生完成教学案上不同档次的作业;
创新性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倡一题多解,举一反三;
导学性原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上新课的前一天要求学生做好教学案上有关的预习工作并提出问题。
第三即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核心:课堂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职业教育理念
[5]。①让学生学会课前“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唤醒自主意识,树立自主精神,培养自主能力;②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既有协同合作,又有相互竞争,成为课堂的主角;③课堂教学中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探究;④教师在课堂上充当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管理者,从繁重、繁琐、枯燥的讲课中解脱出来,可以集中精力答疑、解惑。具体课堂教学实行“学导结合à合作探究à检测提升à总结反思”的“四步导学”模式。
第四是充分联系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实际和课程特点,制作各科“校本作业”,将高效课堂推广开来,落到实处
[6]。“四步导学”高效课堂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教学模式。
4结语
实行“四步导学”,用好“讲学稿”,保证课堂教学的高密度、思维活动的大容量,老师和学生一稿在手,目标明确、话题集中,教与学,议与思,做与说配合紧密,节奏快,效率高。在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摸索和反思,不断地总结和完善,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地走教改之路。有目的地进行纵向、横向比较研究,即可逐步探索适合高职教育各学科教学的高效课堂模式。
[参考文献]
[1] 郑筱倩,齐亚琼等.名校的1/13,该属于河南孩子.河南商报[N],2013.03.05,A08版
[2] 李丰如.“教学案”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江苏:扬州大学,2011
[3] 俞仲文.时代呼唤高职教育3.0版. 中国青年报[N],2013.1.14
[4] 佚名.“教学案制”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EB/OL].http://www.zydyzx.com/School08/
ShowArticle.asp?ArticleID=705,2009.11.17,2014.11.14
[5] 吴东俊. 以学定教学案教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结构改革的实验与研究. 时代文学(双月版)[J],2006(1)
[6] 张岚.CAD"学案"教学的启示与反思.科技信息[J],2011(6)
作者简介
马战宝(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交通信息工程系 河南郑州 450005)
马战宝(1969.1-),男 回族 河南济源人 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硕士,副教授,从事计算机软硬件开发、应用电子研究、网络数据库应用研究
第二作者:虎秀云(郑州市第三中学 河南郑州 450000)
虎秀云(1970.4-),女 回族 河南新密人 郑州市第三中学 物理学学士,中学高级教师,从事中学物理教学与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