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出版署审批 ★ 河北教育出版社主办

★ 国内刊号:CN 13-1399/G4 ★ 国际刊号:ISSN 1674-9324 ★邮发代号 :18-219

收录论文
地方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与招生就业联动研究现状述评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12日 09:46 点击: 608 发布:桂林理工大学
              地方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与招生就业联动研究现状述评
吴志强 李亚娟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 桂林,541004)
 
[  ]专业结构决定着地方院校的内涵建设和办学特色,通过对国内以促进就业为根本目的、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主要目的、以提升内涵建设和促进高校发展为主要目的的联动研究现状梳理及对国外相关联动机制的分析,了解存在的问题并明确今后研究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专业结构;招生就业;联动机制
[基金项目]广西教改工程重点项目“地方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与招生就业联动机制研究与实践”(2019JGZ122)
[作者简介]吴志强(1965-),男,江西南昌人,桂林理工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海洋生物学、教学管理;
[通讯作者]李亚娟(1981-),女,河南漯河人,桂林理工大学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地方院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是其重要职能及体现价值的根本所在。地方院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适用型人才,提供优质人力资源,是地方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而地方院校的专业结构调整与不断优化,是实现这一服务功能的重要举措,同时其毕业生就业投身地方经济建设是实现这一服务功能的重要体现。因此专业结构调整与招生就业之间的关系及其如何联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研究基于的现实问题
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带来的各种质量问题,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此推动下许多院校不再一味增设新专业,也开始专注于专业建设的质量。学校的专业结构,决定着高校内涵建设和办学特色,建设一个“结构合理、规格相当、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的专业结构体系,对一个高校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早在2012年教育部就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将专业设置自主权交由高校,但因整体规模发展太快,很多学校在增设新专业时,盲目求大求全,未完全形成与之对应的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至使出现不能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专业发展定位不清晰、与地方经济发展脱节等问题。
就很多地方高校而言,其对政策变化的适应较为滞后,不能及时灵活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对专业设置和调整的操控掌握度不强,而且专业的调整任务主要落在二级教学单位,缺乏充分的调研,不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产业,甚至有些不思变化,不愿意改革或调整。也有一些高校,专业调整虽然是由发展规划或人才培养部门负责,但这些部门往往又不负责招生和就业工作,对招生和就业的信息掌握得又不够全面,在实施专业调整时并不能很好地了解考生报考的热点和社会对人才专业的需求与反馈,未能形成很好的联动机制。
2019年10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新时代高教 40 条),明确指出“深化高校本科专业供给侧改革,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做好存量升级、增量优化、余量消减”“坚持服务需求,成效导向。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切实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质保有效度和结果满意度”。新时代高教 40 条对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都提出了重要的要求,一是专业结构的要适应供给侧改革,形成动态调整,二是人才培养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高人才境况的“五个度”,同时对专业结构调整和招生就业联动提出了具体的办法和目标思路。对现有专业结构调整和招生就业联动机制相关问题方面的研究,将会为逐渐实现专业建设以量谋大”到“以质图强”转变提供一些参考。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专业结构调整与招生就业联动的相关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以促进就业为根本目的的联动研究
在我国,最早提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代表高校是南京大学,南京大学以毕业生就业率为杠杆,检测并带动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改革,提出的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目的是把招生和就业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其后,罗仲尤提出实施招生和就业联动、招生计划和就业状况挂钩,以“销”订“购”,相互联动;黄兆信提出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最根本的措施是要“以销定产,适销对路”;等等;卢兆彤等人通过对大学招生及就业数据的整理与分析,研究提出了本科专业设置及调整的原则[1];等等。在实践中,除国家层面出台了战略性政策外,许多地区及高校也相应出台了文件,将基于就业率建立专业预警机制,虽在具体落实方面还有待考证,但制度已先行。
2.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主要目的的联动研究
此类研究是以现代大学功能为出发点,研究者认为服务社会是我国现代大学的功能之一,如何提高地方性大学,特别是地方性理工科大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其研究的焦点。赵艳林等人认为地方院校的办学定位、资源优势、服务对象、招生对象、就业面向都在地方,地方性是其首要特征,必须实现专业设置与服务地方的良性互动,并提出建立实现良性互动的稳步推进机制[2];贺祖斌立足于“珠江—西江经济带”的发展需求,面向广西高校,提出其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此区域经济发展需求,需要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与调整专业结构布局[3];梁礼明等人阐述了地方高校专业设置及动态优化机制的关系,分析了关系拓扑的内在逻辑,探析了区域产业视域下地方高校专业设置及动态优化机制[4];等等。大部分此类研究认为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与人才培养的就业结构及质量密切相关,而且须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互契合。
3.以提升内涵建设和促进高校发展为主要目的的联动研究
此类研究的主要出发点是以促进高校发展为主要目的。早在2002年,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王大中以促进高校科学健康发展为出发点,提出高校要形成招生带动培养与就业、培养保障招生与就业、就业促进招生与培养的良性机制;马丹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为出发点,提出专业设置对于其能否适应未来高校发展的需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并认为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梳理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有益的对策,是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环节[5];郭国强认为“招工难、就业难”现象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也给高校带来的巨大的压力,而实施校内专业评估,则会不持续促进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进而不断增强专业竞争实力和培育专业特色,对促进高校内涵发展及提升人才质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6];等等。此类研究除了产业或经济发展对专业设置及就业的影响外,更侧重于学校内部保障机制的完善,侧重于体现建设特色与实现内涵式发展。
(二)国外专业调整与招生就业联动的现状
前苏联的高校专业设置,是我国建国之初高校设置专业的效仿对象,特别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风云全国的工科院校哺育工程技术人才,至今还在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深远的、持续的重要影响,但苏联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科技革命干部后备力量的重任,其招生、专业设置和就业均由国家总体调整,这一模式对我国计划经济时期高校招生、专业设置和就业的影响深远。1991 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招生和就业体制的改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经济疲软加上,高校对就业市场的反应迟钝,致使俄罗斯教育结构不合理,高校招生和市场需要不一致,政府开始对大学生就业加强管理,一方面从政府颁布法令入手,另一方面从成立机构和引导毕业生改变就业观念入手[7]。通过对知网检索,俄罗斯高校在专业结构,招生和就业的联动研究并不多。
美国是世界上较早在高校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国家,并且形成了完备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模式。在美国,受美国社会“实用主义”价值影响,美国高校学科专业注重与本国社会转型和经济、产业需求调整自身结构,美国的专业结构调整机制有着高度的自由性和“实用性”[8];大学生就业工作主要通过完善结构设置、就业课程、师资队伍、专业课程等方面,形成一整套完备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模式[9];美国不设全国统一招生制度, 招生的自主权在各大学,故不同类型的大学有不同的招生标准;美国专业结构调整与招生就业的这种模式,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美国分权制政体,教育权力归地方所致,这种体制下看似很难把专业调整与招生就业有效联动起来,但事实上,美国这种经济体制和美国这种分权制政体,恰恰是将专业结构调整和招生就业有机地联系起来了,其最具体代表的就是由来自美国等 6 个国家的民间工程专业团体发起和签署的《华盛顿协议》,构建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将专业结构调整、招生和就业有效联动在一起,这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认证进入专业推进阶段有着重大的影响。
    三、现有研究述评
总体上现有理论积累具有很高的价值参考,但由于研究的时代背景和任务不同,研究的对象特征和内容不同,导致这些理论积累对本项目关注的部分问题解释力有限。纵观国内外研究,以促进就业为根本目的的联动研究主要集中于二十世纪前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高校的品牌、培养质量也成为影响到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方面,虽然相关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多,成效也颇丰,但整体来讲研究还不够系统;以提高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而提出专业结构调整与招生就业联动的研究,着重研究了地方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了对就业需求的变化,进而影响到专业结构的变化,此类问题的研究一般带有一定的地域性,普遍性及推广应用性有待进一步加强;以提升内涵建设和促进高校发展为主要目的联动研究,过于单一地只盯住学校发展这一目标,对当代大学的社会功能考虑较少。
同时,关于相关问题解决路径或策略研究,多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特征,相对单一,如在建联动机制多元主体,主体确认不够全面,主体结构不够明确;在就业评价方面,侧重于用人单位的评价,对毕业生本人职业发展的满意度考虑较少,对于联动的多效性也往往局限于专业调整与招生就业之间,对于联动带来人的全面发展,促使社会产业和高校的高度融合方面的研究也较少。此外,关于联动机制的构建也有不少学者进行了尝试,但多数停留下理念研究层面,在“互联网+”日渐成熟这样一个新时代背景下,通过信息手段对联动实现的多元性、多效性平台研究鲜为少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这是 2019 年教育部列入重点工作内容,通过信息化手段,推进教育教学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也是对现有教育方式方法的一种补充。
基于此,探究如何系统构建地方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与招生就业联动机制,并在基础上设计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案,不断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对其进行验证,将对地方院校找准定位和服务面向,为不断提高人才质量,从而地方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今后持续开展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卢兆彤,张彦娥,徐晓村.论招生就业状况与本科专业调整的关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6):114-118.
[2]赵艳林,王 文,徐建平等.地方工科院校专业设置与服务地方互动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2(6):66-70.
[3]贺祖斌,雷蕾.广西高校专业设置与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的适应性分析[J]. 广西社会科学,2017(3):22-24.
[4]梁礼明,吴健.区域产业视域下地方高校专业设置及动态优化机制探析[J]. 西部素质教育,2018(12):1-3.
[5]马丹.内涵式发展背景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设置调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11):59-62.
[6]郭国强.搞好校内专业评估 助推高校内涵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17(7):44-48.
[7]雷丽平,朱红琼.俄罗斯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透视[J].人口学刊,2014(6):41-47.
[8]李战国,谢仁业.美国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7):46-49.
[9]张泽天.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模式及对我们的启示[J].渤海大学学报.2018(1):133-138.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the Linkage Between the Specialty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the Enrollment and Employment of Local Colleges
Wu Zhiqiang  Li Yajuan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xi, Guilin, 541004)
Abstract: The professional structure determines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and school running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reviewing the status quo of the joint research on promoting employment as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serving th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the main purpose, and promoting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the main purpose Analysis of relevant foreign linkage mechanisms, understanding of existing problems and clarifying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research efforts.
Keywords: professional structure; recruitment and employment; linkage mechanism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教育教学论坛官网 龙源期刊网 《大众文艺》期刊 《学周刊》期刊

首页 电话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