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地方研究院的发展模式探究与实践 ——以宁波工程学院奉化研究院为例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12日 09:46 点击: 441 发布:宁波工程学院
新时期高校地方研究院的发展模式探究与实践
——以宁波工程学院奉化研究院为例
仇丹1,2,3,汤善刚2, 黄辉1,2
(1.宁波工程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浙江 宁波315500; 2.宁波工程学院安全工程学院,浙江 宁波315500; 3.宁波工程学院奉化研究院,浙江 宁波 315211)
[摘 要]高校与地方政府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带动地方产业发展,但是还存在一些管理机制上的问题。本文以宁波工程学院奉化研究院以例,尝试以地方公益性实体事业单位运作模式,精准聚焦地方产业需求,建设更接地气的产业技术研究院。
[关键词]高校研究院; 发展; 模式;
教育教学论坛
[基金项目]宁波市教育规划课题(2019YZD010); 宁波工程学院“十三五”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产教融合建设背景下安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与探索
[作者简介]仇丹(1981—), 男, 浙江宁波人, 博士, 教授, 主要从事化工、安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Local Research Institut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QIU Dan1,2 , TANG Shangang2, HUANG Hui1
(1. Ningb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ingbo, Zhejiang 315211, China; 2. Research Institute of Ningb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 Fenghua, Ningbo, Zhejiang 315500, China)
Abstract: Universities and local governments jointly build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s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industries, but there are some management mechanism problem. Tak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Ningb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 Fenghua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focus on local industrial demand accurately and build a more grounded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with the operation mode of local public welfare entities and institutions.
Keywords: university research institute; development; mode
0 引言
近年来,为了广泛汇聚社会各方的力量来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部分高校与地方政府部门紧密合作,用来挖掘科研资源、稳定科研队伍和方向、保持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探索产学研用协同的新模式—高校驻外研究院,充分发挥地方经济产业发展支撑作用。校、地各自在最大程度上利用资源、项目、科技、资金等多方面的优势,以“政-产-学-研”等多方进行合作的模式在助推地方产业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该模式的出现和不断成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突破传统体制环境、建立牢固合作关系、实施高效组织机制的新思路和新模式。本文主要探讨,作为地方应用型高等院校建立的地方研究院,如何紧密结合地方实际需求,实现高校地方研究院的良性发展。
1 高校地方研究院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校地方研究院作为一种新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对应的实体机构,受政府的相关政策的支撑及地方行业产业需求的不断引导,通过科学技术相关成果的引进、转化,有效解决了缺乏有效科技支撑和带动等问题。近年来,高校驻外研究院机构的数量有了大幅的增长,产学研合作效果得到了有效提升。诸多高校根据各地发展情况建立了自己的驻外研究院,全国数量已经近200家。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高新技术企业多、经济活跃,政策和地域优势明显,这些地区的部分研究院实现了良性发展,取得的成果也较为丰富,对所在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入的影响,有力地促进了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为高校驻外研究院模式的发展壮大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1]。以宁波为例,宁波市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城市,也是被中央明确的副省级经济计划单列市,工业经济十分发达,高新技术企业、规上企业数量众多,目前宁波市已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共建了近70所产业技术研究院,部分研究院发挥作用十分显著。
2 宁波工程学院奉化研究院的发展现状
产业技术研究院能够盘活现有资源,提升学校资金实力和社会影响力。一个综合性的创新平台,单纯依靠政府、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社会等任何一方都难以建成。
2.1组织形式
宁波工程学院奉化研究院成立于2017年8月,是宁波市为数不多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宁波工程学院与宁波市奉化区人民政府共建的集产、学、研为一体的合作平台,作为区属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挂靠在宁波市奉化区农业农村局。研究院充分结合学校学科优势和地方需求,旨在以农产品深加工加工技术成果转化和安全生产智力支撑等公益性科技服务为己任,致力于推动地方农产品、安全科技经济产业发展。
2.2 支撑体系
宁波工程学院奉化研究院目前主要有农产品加工研究和安全生产科学研究等两个主要发展平台,通过整合国家级科研院所、国内知名高校、地方产业集团、行业协会组织等强大的科技资源作为支撑后盾,以母体方宁波工程学院所拥有的的技术和人才作为依托,最大程度发挥并利用双方的各自优势,为奉化区搭建了一个实体运行性质的一定水平的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科技创新和技术转化基地。
2.3发展定位
宁波工程学院奉化研究院的总定位为:“四基地一平台”,暨学校学科专业发展实践基地、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基地、发展决策咨询研究基地、产业转型升级研发基地和引进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成果转移转化平台。
2.3.1 农产品加工研究中心
奉化区作为宁波市的农业大区,所产的水蜜桃、芋艿头、油焖笋等是地方重要的农产品品种,但是受到果实保险、营养价值、品牌包装等方面原因的限制,这些农产作品没有形成有规模、成熟的产业集群,对于当地社会经济带动发展发挥作用不够明显。鉴于此,农产品研究中心成为宁波工程学院奉化研究院第一个产学研平台,专门聚焦于奉化区农业转型升级中的“卡脖子”问题,瞄准水蜜桃、竹笋、芋艿头、海产品、花卉等系列重点农产品,以产学研平台的科研成果为引导,打包含造农产品全产业链的产业化。
2.3.2 安全生产研究中心
当前,基层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缺乏专业技术支撑的窘迫局面,奉化本土本中小型企业偏多、企业主文化素质不高、安全管理意识和水平不够、缺乏有效专业技术支撑,导致基层安全风险管控难度很大,再加撤市建区后,新进驻的项目和企业瞬间增多,安全风险进一步加剧。鉴于此,安全生产研究中心,又称“奉化区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作为研究院成立的第二个产学研平台,也是全国第一个县区级安科院,致力于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政策研究、教育培训、应急管理、社会化服务、安全科技、人才培养等技术服务,在安全生产领域逐步实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全面促进全区安全生产基础水平的提升。目前,奉化区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已经组建包含了16名高、中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和注册安全工程师在内的技术人次支撑体系,与11个区直部门和镇、街道建立长效合作服务机制,在奉化区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工作中已经发挥比较明显的智力支撑作用,建设经验经省应急管理厅、省安全工程学会在全省范围内被报道和推广,类似机构已经在宁海、北仑等县市区进行推广建设。
2.4 管理模式
为了充分确保研究院高效运行,奉化区人民政府、宁波工程学院共同成立了宁波工程学院奉化研究院共建领导小组,组长分别由奉化区区长、宁波工程学院校长共同担任,双方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均作为领导小组的成员,领导小组实行定期会议制度,共同决定研究院发展有关重大事项。
2.4.1 日常管理
研究院日常管理由学校作为二级学院来实施,委派1名院长和1名副院长,常驻研究院负责,两个平台负责人参与议事机构共同形成管理层,定期召开办公会议决定研究院重要日常事务,维持研究院正常运转。同时,区政府层面明确分管区长专管研究院日常工作,农业农村局、应急管理局等业务指导部门均明确分管领导联系,确保日常业务正常开展。
2.4.2 队伍建设
研究院专业技术队伍主要由校派人员、区事业人员、劳务派遣人员和校外专家组成,目前我院已经组建成了包含有1名正高、10名中级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雄厚的专业技力量,其中博士2名、硕士4名,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2名、食品工程师2名、材料工程师1名、农艺师1名,宁波市安全生产专家1名,宁波市三级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员7名。同时,组建了40多名安全工程专业储备人才库,均在宁波各行业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2.4.3 人财保障
为保障研究院前期发展铺平道路,在前5年共建期内,奉化区政府每年划拨600万元专项工作经费给研究院作为发展资金,其中350万作为项目专项资金,250万元作为人员经费,确保正常运行。同时,核拨5个事业编制、15个编外用工指标,突破编外人员薪酬待遇标准,给出有吸引力的薪酬待遇,鼓励干事创业积极性。
2.4.4 帮扶机制
为了给研究院提供急需的项目支撑,区政府出台一系列帮扶政策,农村农业局、应急管理局、教育局、江口街道等有关部门和街道办事处在符合政策规定的前提下,结合研究院的人才技术优势将有关项目优先委托给研究院实施,这些项目为研究院奠定良好的项目发展平台。
3 建设实践经验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国内的一些高等院校为了加强产学合作,支撑并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尝试与相关地方政府共同探索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模式[2]。经过了二十多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各种创新平台在开展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科学技术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3,4]。奉化区人民政府与宁波工程学院合作共同推动成立宁波工程学院奉化研究院,对宁波工程学院在学校之外积极打造人才培养培训平台、科技研发和产业驱动平台、科技人才创业“前期孵化器”有着巨大作用和意义[5],为科技成果从创造到转化和产业化的整条科技产业链提供了相对完整的支持平台,既是发挥宁波工程学院在材料、化工和安全工程等学科专业及实践实训资源优势,抢抓区域发展机遇的务实选择,也是奉化撤市设区实现跨越发展十分重要的战略举措。
3.1 发展定位精准
在实践中,研究院面临的主要难点问题体现在产业孵化、 招商引资、水土不服等方面,地方政府建设研究院的主要初衷是为产业化服务,形成聚力效应,而高校的科研成果想快速转化为生产力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入驻研究院的项目有的还停留在技术层面,离市场距离较远[6]。地方产业技术技术研究院能够实现长期可续发展,必须紧密结合自身技术优势和地方产业市场需求,对自身发展进行有效定位,依托高校强大的人才、科研优势,最大限度地盘活社会各界创新资源,通过综合性的机制创新,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和高新技术产业结构升级,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为学校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同时,产业技术研究院立足于国家和地方关键产业的共性、前沿技术的研发,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7]。
3.2 人才学科支撑
高校研究院是以高校的人才、教学、科研和管理力量作为主体,可以有效地整合校内外的“学、产、资、研、官”等资源,汇聚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等各功能于一体,促进校地双赢的平台,必须要有可靠的人才和学科支撑[8]。研究院设置一定数量的带有薪酬的人事编制,可以吸引更多的本部优秀教师和科研人员长期驻点研究院,或人事关系直接落户到研究院;在吸引紧缺高层次人才的过程中,良好的人事保障制度也为研究院增加吸引人才的魅力。
3.3 政府保障有效
地方研究院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实际支撑,不仅在资金上支持,更要在政策、项目上给予合理保障,为地方研究院前期立好足打下坚实基础。进一步明晰高校研究院的地位和作用,要明确研究院是开展政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形式,在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等方面有其特殊的地位与价值。
3.4 学校配套到位
对于研究院新招聘的符合母校条件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学校可以拨出一定数量的教师或研究系列的专业技术职称名额,对研究院的教师和科研人员进行聘任,或由母校与研究院实行双聘,让他们感到自己是母校的一份子;同时,学校和政府支持、帮助研究院结合实际,建立一套管理人员的聘用、考核、晋升体系,与学校和地方管理人员体系相适应。
4 结论
自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阶段逐渐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各地方政府认识到是否“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实现城市能否赢得先机、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纷纷提出抢机遇、抢人才、抢项目,引进高校研究院就是其中良好的一个载体。
参考文献:
[1] 杜丽华. 高校驻外研究院组织模式探讨——深圳清华研究院案例分析[J]. 中国高校科技, 2015, (9): 92-93.
[2] 胡罡, 章向宏, 刘薇薇, 等. 地方研究院: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新探索[J]. 2014, (26): 122-127.
[3] 赵玉龙, 张剑. 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发展现状研究[J].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1, 32( 5) : 455-457.
[4] 张凤桐, 唐新华. 依托高校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思考[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10): 64-65.
[5]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关于大力发展前孵化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指导意见[EB/OL]. (2013-07-31)[2020-03-04]. http://zwgk.gd.gov.cn/006939801/201307/t20130729_391461.html
[6] 李荣志. 校地合作研究院发展的路径思考与分析——基于某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变革的实践思考[J]. 职业教育, 2016, (16): 197-198.
[7] 丁云龙, 孙冬柏. 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创建与意义[J].中国高校科技, 2012, (1-2): 46-48.
[8] 吴军华, 范福娟, 汲巧真. 高校研究院的发展模式、价值及问题[J]. 中国高等教育, 2013, (24): 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