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出版署审批 ★ 河北教育出版社主办

★ 国内刊号:CN 13-1399/G4 ★ 国际刊号:ISSN 1674-9324 ★邮发代号 :18-219

收录论文
论高校退休教师心理调适及作用发挥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12日 09:46 点击: 500 发布:兰州理工大学
论高校退休教师心理调适及作用发挥
程丽英  
兰州理工大学离退休职工工作办公室   甘肃 兰州 730050
[  ]高校退休教师具有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和智慧优势,是不可替代的老龄人才资源,但由于发挥作用的渠道不畅,导致人力资源闲置与浪费。该文从个体层面分析高校退休教师应当如何科学合理的进行退休心理调适,并从社会层面剖析如何通过实行弹性退休制度、拓宽作用发挥平台等措施,引导帮助高校退休教师贡献社会、释放正能量。
[关键词]高校退休教师;心理调适;作用发挥;教育教学论坛
[作者简介]程丽英(1984—),女,安徽桐城人,硕士,就职于兰州理工大学离退休职工工作办公室,讲师,主要从事老年学研究。
 
高校退休教师作为专业知识积累深厚的高级知识分子,是高校事业发展的奠基者、建设者和开拓者,是高校发展壮大的亲历者、奉献者和见证者,是高校乃至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高校教师退休后,将会面临哪些主要问题,如何进行恰当的心理调适,进而保持该特殊群体持续发挥作用呢?本文将针对以上问题开展理论论述与实践探讨。
一、高校教师退休后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收入变化
与高校在职教师相比,高校退休教师工资收入大幅降低,退休导致的收入损失可能会引起老年人生活水平的显著降低[1]。在高校退休教师群体中,相比较低龄退休教师,退休年份早的高龄老教师工资待遇普遍偏低,他们当中诸多是学问渊博的老专家、老教授、老学者,虽然他们也从上世纪90年代始相继出台的提高基本退休费的政策中获益,但是相对而言,高龄老教师由于退休金基数低,导致实际政策获益偏少[2]
(二)社会角色变化
退休意味着离开工作岗位、个体职业角色中断,失去通过工作对社会和他人施加影响的可能[3],工作中产生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互动将逐渐弱化。如果从领导岗位退休,直接意味着领导权和管理权的丧失,原有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尊重随之降低。因此,在临近退休阶段如果不提前合理调适面临的复杂心理状态,个体退休时将会承受失落感、不平衡感、惆怅感。
(三)休闲恐慌与本领恐慌
高校教师退休前,数十载如一日,潜心教学科研,工作学习生活非常有规律。退休后,从职业角色转换到闲暇角色,如果没有提前合理规划,一时会难以适应,从而产生空虚寂寞感。同时,高校退休教师内心冲突的地方还在于,一面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深厚的理论实践积累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希望能够继续获得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一面又担心退休后跟不上日新月异的时代步伐,担心与社会、单位脱节,担心落伍、被淘汰。
(四)心理衰老
身体机能的自然衰老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突然间被觉察到的,退休时生理衰老并不会聚然加速。但个体退休意味着迎来花甲之年,人生进入老年期,加之社会互动减少、闲暇时光增多,生活状态的改变让个体的衰老感油然而生。退休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加速个体的心理衰老,如记忆力减退、情绪和性格的变化等。[4]
二、高校退休教师心理调适
(一)个体层面:积极主动调适退休心理
1.端正积极心态,提前合理规划退休生活
为顺利完成从职业生涯到退休生活的和谐过渡,在临近退休这一特殊阶段,要主动调节可能产生的迷茫困惑、焦虑急躁、敏感多疑等不良情绪变化,要有意识地排除心中惆怅与烦恼,通过建设正面向上的心理能量,积极面对即将退休这一现实而重大的事件,理性对待退休生活,以欣赏接纳的阳光心态怀着一份美好的憧憬对退休生活做合理规划,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确立新的目标和追求,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注重科学养生和适当运动,让退休生活充实有意义。
2.营造和谐人际关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在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前提下,个体还有情感与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分别体现在渴望建立一定的社交关系,拥有友爱与群体归属感;希望在家庭、事业、社会中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真正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追求,获得真善美的人生至高境界。在老年群体中,高校退休教师对精神层面及心理层面的需求显得尤为突出。然而,个体退休后,与单位、同事联系聚减,角色定位回归家庭,此时,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融洽与退休个体的身心健康水平有显著关系。同时,个体还要有意识的对人际关系进行重新构建,积极参加老年大学学习、老年社团文体活动、社区志愿服务等,通过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增加社会人际互动交流的机会,提升个人生活激情,增强自信心。
(二)社会层面:保障待遇,实现老龄人才资源开发利用
1.完善高校延退、返聘等制度保障
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符合退休条件,是指男性年满6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在副处级及以上领导岗位的高校女干部,以及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高校女教师,年满60周年退休,亦可在年满55周岁时自愿退休。确因工作需要,身体能够坚持正常工作,且符合条件的高级专家,如承担省部级及以上重点攻关科研项目和研究生培养任务尚未完成,退休后将对工作带来较大影响的;新建专业、重点学科、学位点急需的;在学科中起带头作用,退休后尚无人接替的等情况,可以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申请延期退休,各地期限不等,一般不超过65周岁。高校针对高级专家实施延退制度由来已久,之后又延伸出退休后返聘制度,弹性退休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高校老龄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降低高校人力资源成本[5]。延退、返聘老专家、资深教授作为高知老年群体和智力资源库,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参与指导学科建设,承担课题研究,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藉此获得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增加经济收入的平台。此外,对于未超过70岁的低龄老人中的副高级及以上高校退休教师、高层次管理干部而言,退休并不等同于职业生涯终止,他们具有丰富的教育工作经验和管理经验,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其返聘到民办院校进行教学科研、行政管理,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效益最大化。[6]
2.提高高校退休教师的生活待遇和政治待遇
自2005年我国提高退休人员养老金以来,养老金实现16年连涨。同时,国家出台实实在在的专项政策,实现养老金上调向高龄退休群体倾斜。基于此,高校退休群体中处于弱势的高龄老教师实现退休工资的稳步增长。
高校面向退休教师定期召开校情通报会,改革发展规划确保老教师知情,倾听老教师建言献策。邀请退休老领导、老专家参加学校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建党节、教师节、重阳节、春节等重大节日走访慰问退休老教师,定期看望慰问长居异地老教师。组织就近参观考察、各类文艺体育活动,为老年社团提供经费、场地保证和人文关怀。加强学习活动阵地建设,打造健康舒适、具有高雅艺术气息的老年活动中心,为老教师学习、娱乐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关注退休老教师身心健康,组织专家义诊及年度体检,做好住院老教师巡诊、探视工作,加强心理慰藉。
高校离退休部门要坚持精准服务工作理念,努力满足退休老教师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要注重从老教师实际、所需所想、作用发挥出发,不断创新学习活动形式,丰富学习活动内容,提高学习活动质量,更好满足老教师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养老需求,进一步增强老教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一步提升老教师的审美品位、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
三、拓宽高校退休教师作用发挥平台,助其释放正能量
(一)老年歧视与老年人才资源浪费
古代社会,阅历丰富的老年人享有很高的威望和权威。现代社会,知识更新迅速,老年人的经验传承不再被社会重视,而且在中西方文化中均存在对老年人群的年龄歧视现象。这种基于年龄的歧视给老年人贴上“衰老”、“无用”、“社会的负担”等标签,无视老年人的多样化,简单粗暴的将老年人视为跟不上时代步伐的边缘化群体。这种对老年群体不公正的错误思想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高校退休教师被动得到社会的歧视。然而,事实上,高校退休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才,具有深厚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是老龄人才资源宝库。关于知识老化、占用科研资源、“占着位置”不利于中青年骨干教师成长等偏见,理应加以消除。诚然,延退、返聘机制让部分高校退休教师受益,但对于多数高校退休教师而言,他们的作用发挥仍然受到渠道不畅之束缚。很多高校退休教师,身体状况良好,精力旺盛,工作激情饱满,对高等教育事业充满深厚感情,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却苦于无用武之地,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二) 多举措拓宽高校退休教师作用发挥的平台
1.合理开发利用高校退休教师人才资源库
完善高校退休教师信息动态管理,精准掌握他们的身体状况、专业特长、作用发挥意愿等。建议高校组织、人事、离退休等部门将开发退休教师人才资源库,为其提供支教、支研、老年人才招聘信息等纳入日常工作内容,为老年科技、管理人才贡献社会拓宽渠道。
2.出台相关政策,保障高校退休教师合法权益
高校应当从真正意义上消除老龄化社会普遍存在的老年歧视,既不忽视又不浮夸退休教师群体潜在的价值,而要根据退休教师身体状况、个人意愿,实事求是地建立老年人才信息库,并将其视为不可替代的宝藏整合到高校人才资源库中。健全对老年人才的科学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对于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退休教师,要确保他们在正常享受退休待遇的同时,获得合理合法的劳动报酬。[7]此外,高校可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鼓励退休教师著书立说,凝练毕生治学成果,传承大学文化。
3.鼓励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
高校退休教师具有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和智慧优势,他们心系青年学子的成才成长,高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要不断将师德高尚、政治素养高的优秀退休教师吸纳到工作队伍中,配合主渠道发挥退休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通过高校关工委平台,组织退休教师向青少年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及党史、校史教育,参与大学生党员培养,参与大学生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等;参与教学督导、学风教风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积极开展青年教师传帮带工作。
4.鼓励参与离退休部门组织的老同志发挥正能量活动
高校离退休部门组织机构健全,注重积极搭建和拓宽创新老同志释放正能量的平台,根据老同志需求,组织主题调研、座谈、参观考察、网络发声、文体活动等较为频繁。但是,在高校低龄退休教师群体中,部分人存在碍于面子不主动参与集体活动的现象,表面上看是不愿把自身归为老年人去参加老年人的活动,剖析背后的深层原因还在于自身存在老年歧视错误思想以及未能及时做好退休心理的合理调适。因此,高校退休教师只有做好退休心理调适,才能更好的发挥自身作用,这也是本文的题中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第4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3][4]张文娟.老龄工作管理[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5]章宪.延退与返聘:高校人才使用成本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3(30):8-9.
[6]聂耀华.新形势下高校离退休工作理论研究与实践[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7]黄长喜,张良.发挥高校离退休老教授老专家作用刍议[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162.
On the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and Role Played by Retired Teachers of Universities
CHENG Li-ying
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ffice for retired employees,
Gansu Lanzhou730050, China.
Abstract: Retired teachers of universities have many advantages of politics, experience and wisdom, who are the elderly talented resources and can't be replaced. However, the ways of their roles to be played are different, contributing to human resources left unused or wasted. The article analyses how the retired teachers of universities should adjust their psychology scientifically from individual level and guide them to contribute to the society and release positive energy. From social level by implementing flexible retirement system and broadening the role of the platform.
Keywords: retired teachers of universities;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role played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教育教学论坛官网 龙源期刊网 《大众文艺》期刊 《学周刊》期刊

首页 电话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