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出版署审批 ★ 河北教育出版社主办

★ 国内刊号:CN 13-1399/G4 ★ 国际刊号:ISSN 1674-9324 ★邮发代号 :18-219

收录论文
教学成果奖的演变过程及其建设与申报的几点认识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12日 09:46 点击: 423 发布: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
教学成果奖的演变过程及其建设与申报的几点认识
                          陈元芳1,3、李国芳1,3、刘廷玺2、黄琴1 2版
 (1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江苏南京,210024; 2,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3河海大学水利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苏南京,210024)
 
[   ]论文对各类学校教学成果奖的形成背景、历史演变过程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和梳理,并对其内涵、重要性和评审要求做了说明。作者还结合自身经验和体会,就教学成果建设与申报谈了几点认识。论文对广大教育工作者今后做好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和教学成果奖申报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教学成果奖;形成背景;历史演变;申报;体会
[作者简介]陈元芳,男,1963年9月出生,福建莆田人,河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水利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文泥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IAHS国际统计水文学委员会副主席。
 
1.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习近平总书记也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高校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一系列讲话,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是巨大的鞭策和鼓舞,更是指明了正确的工作方向和目标。目前比较公认的关于教学成果含义的说法是:它是反映教育教学规律,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产生明显效果的教育教学方案[1]
 
2.形成背景与演变过程
1988年4月,国家教委颁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了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10条措施。明确1989年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工作奖励大会,以后每4年进行一次。自此,国家教委确立了每4年一次的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制度。
第一次1989年奖项名称是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分国家级特等奖和国家级优秀奖,由国家教委给获奖个人颁发获奖证书,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在证书上盖章。1993年开展了第二次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评审,不过这次奖项分为国家级特等奖、国家级一等奖和二等奖,也是由国家教委盖章给获奖者颁发获奖证书。
为了进一步规范教学成果奖励并提升其社会影响力,鼓励广大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1994年3月14日制定颁布教学成果奖励条例(国务院令第151号发布),一直实施至今不变。该条例共16条,包括:教学成果内涵界定,申报对象(各级各类学校、学术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教师及其他个人),评审级别(分为省级和国家级),申请条件(国内首创的、经过两年以上教育教学实践检验的、在全国产生一定影响的),国家级奖励等级(分为特等、一等和二等),国家级奖励评审和授予部门(特等奖须报国务院批准,其他两个等级由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国家级奖励的评审程序,评审周期(每4年评审一次),省级奖励的评审规定等等。国务院教学成果奖条例的颁发,标志着在高等学校中,形成了由国家法规所确定的,与国家科技“三大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并行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制度,代表了评审年度我国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高水平[2]
教学成果奖条例出台后,1997年按照该条例仅在高等学校开展了第三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由时任国家教委主任签章颁发获奖证书和奖章,获奖名称正式更名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教委1988年开始实施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评审(每4年一次),1996年本来要单独评审,因教学成果奖励条例出台停办,但这些优秀教材可以参加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2001年、2005年、2009年分别举办了第四次、第五次和第六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均在高等学校开展,不仅颁发奖励证书(由教育部部长签章)和奖章,还给获奖成果单位颁发奖状。2013年为了扩大教学成果奖在学校的覆盖面,鼓励各级学校教育工作者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坚持立德树人,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出台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实施办法,规定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范围拓展到基础教育(含幼儿教育与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含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含成人高等教育,涉及本科生和研究生)共三大类别,每一类每届评审国家级特等奖不超过2项,国家级一等奖不超过50项、二等奖不超过400项,从2014年起开展第七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从这一次起停止颁发奖状,给获奖者颁发由教育部盖章的获奖证书,不再颁发由教育部部长签章的证书。
 
3.建设与申报体会
论文第一作者曾2次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6次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含行业协会2项),11次获得高校校级教学成果奖,论文其他作者也多次获得过各类教学成果奖励,经过我们互相交流讨论,关于教学成果建设和申报形成了一致看法。下面把我们一些想法体会与大家共享。我们认为要形成一项有较高水平的教学成果,不是一蹴而就,想写就能随便写出来的,需要长期的积累。笔者归纳了以下几个要点:(1)平时要注意认真学习领会新时期党和政府教育方针、政策,学习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2)要求具有开拓创新意识,敢于善于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改革,如启发式、互动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应用,注重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开展在线开放课程建设[3],虚拟仿真教学实验项目开发与应用,基于认证和数字化教材建设,双语教学探索,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改革等;(3)注意分析积累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果,并且不断完善教学改革方案,与国内外学者加强交流,吸取他人经验和教训,适时总结以论文形式发表个人教育教学改革成果;(4)了解教学成果申报形式和要求,理清一般思路即提出所需解决问题、明确问题解决办法和可能创新之处,这些改革成果应用之后所起到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4 结语
随着我国新时代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国际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机遇与挑战并存,国家对于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会越来越高,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立德树人,积极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以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希望能够研发出更多高水平教育教学成果,为更好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教学成果奖励条例(国务院令第151号发布).1994年3月14日.
[2]周先军,周浩,周凌玲,吴丹雯.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的培育路径——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分析与启示[J].高教学刊,2019(24):14-16.
[3]李汨,韩曼,鞠迪,黄文华.慕课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与挑战[J].教育教学论坛,2018(47):206-207
On the evolution of teaching achievement award and its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Chen Yuanfang 1,3, Li Guofang 1,3, Liu Tingxi 2, Huang Qin 1
(1. School of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Hehai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24; 2.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18, 3. Nation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demonstration center of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Hehai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24)
Abstract: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and combs the formation background and historical evolution process of various school teaching achievement awards, and explains their connotation, importance and evaluation requirements. The author also talks about 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achievements based on his own experience. This paper has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majority of educators to do a good job in the reform and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achievement award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Teaching Achievement Award, formation background, historical evolution, application, experience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教育教学论坛官网 龙源期刊网 《大众文艺》期刊 《学周刊》期刊

首页 电话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