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出版署审批 ★ 河北教育出版社主办

★ 国内刊号:CN 13-1399/G4 ★ 国际刊号:ISSN 1674-9324 ★邮发代号 :18-219

收录论文
德治思想下教师师德现状探析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3日 18:35 点击: 40 发布:

德治思想下教师师德现状探析

 

 刘浩廉, 张正栋 

(华南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摘 要] 近年来师德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焦点之一,《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师德修养)》虽然明确了相关标准,但师德问题仍层出不穷。新时代的德治思想继承并超越了传统德治,符合时代要求,其对师德现状的探析具有重要指导价值。结合德治思想,梳理其与师德的联系能为探析德治思想下的师德问题奠定基础,而结合德治思想的改进建议则能为师德水平的提升提供新的思路与参考。

[关键词] 德治思想;师德;教师职业道德;现状

[基金项目] 2015年度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变化环境下南方湿热区韩江流域景观格局演变与生态水文耦合研究”(41471147)

[作者简介] 刘浩廉(2000-),男,广东深圳人,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22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张正栋(1968-),男,甘肃榆中人,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地理教育、土地利用等。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2020年发布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师德修养)》虽明确了教师师德方面的具体要求[1],但师德现状尚不明晰,有关问题层出不穷,对师德现状进行探析十分必要。新时代的德治思想传承并超越了传统德治思想[2],探析新时代的德治思想下师德现状,对了解当下师德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对改善师德涵养工作具有重要价值。

一、新时代的德治思想

(一)新时代的德治思想之内涵

德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自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紧绕德治的基本问题,提出了新思维、新论断、新要求,形成了新的德治思想(文称新时代的德治思想)[2]具体而言科学的唯物史观是新时代的德治思想形成的基础和前提,传统文化中适用于当代社会的德治理念为形成提供了优质的文化基因,最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德治思想作为直接理论来源,新时代的德治思想得以形成[2]其继承并超越了传统德治,对世界新秩序的构建发挥独特作用,在理论、实践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2][3] 新时代的德治思想涵盖的基本内涵包括为政以德、德法并举的以德治国思想,正己修身、端正言行的以德治吏思想,二者统一结合的执政理念等。[4]其具体方略覆盖“以人民群众为本”、“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法合治”、“从严治党”等方面[2],这不仅对治国理政具有重大意义,对师德的涵养也具有重要价值。

(二)新时代的德治思想与教师师德之联系

教师职业角度下的德治内涵理解为通过提升教师道德水平的高度以让教师自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学校及社会的发展。而新时代的德治思想能够为师德现状的探究提供新视角,并准确剖析师德现状存在的问题,以为师德水平的提升提供策略。新时代的德治思想中强调“以人民群众为本”,这对师德方面的启发是教师的教育教学应关注学生的需要,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因而涉及师德在“师生关系”方面问题的探讨。新时代的德治思想强调“立德树人”的重要性,而教师职业具有“育人”之特殊性,这对师德的“教育理念”、“专业素养”等方面则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新时代的德治思想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三个层面,因而师德涵养首先应落实“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观要求,从而为成为社会型的开放教师打下坚实基础。新时代的德治思想注重“德法合治”、“从严治党”,这对完善师德“教育法规”方面提供启示,以为德治与法治共同促进师德水平的发展提供条件。

对师德现状探究还应结合“四有”好老师的目标导向,从而准确地发现当今师德存在的问题。如,“有仁爱之心”的目标与“师生关系”方面具有密切联系,“有道德情操”的目标与“教育理念”相符合,“有扎实学识”的目标与“专业素养”紧密关联,“有理想信念”的目标与“公民价值观”相呼应等。总之,基于新时代的德治思想探讨师德现状应围绕“四有”好老师的目标要求并侧重“师生关系”、“教育理念”、“专业素养”、“公民价值观”、“教育法规”等方面。[1][2]而新时代的德治思想对当下师德问题的准确识别与策略帮助体现出其不仅对治国治吏有着重要指导价值[4],对新时代人民教师的培养与发展也具有深远意义。

二、德治思想下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

(一)“仁爱之心”的错误践行导致师生关系恶化

“仁爱之心”的内涵包括以人为本、关爱学生、公平公正等 [1],当下由于教师对“仁爱之心”认识的偏差导致在教育教学中存有实践错误,使师生关系恶化的师德问题显现。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因不能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引发的师德问题;二是对以人为本、关爱学生理念的误解导致的“师爱过当”。

第一类师德问题,如教师重视成绩好的学生而忽视后进生的发展;亦或教师因学生家庭背景差异区分对待学生等[5],均属不能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位学生的师德问题。由此学生、家长、同事均可能对教师的表现产生厌恶情绪,导致师生关系的恶化与教育教学的失败。第二类师德问题,如教师常怀“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等理念,认为将学生放在首位则做任何教育工作都合适,但在实际工作中却伤害了学生身心,因而引发由爱学生却产生伤害性后果的“师爱过当”师德问题。[6]部分教师只察觉到与学生的关系有所疏远,认为自身的付出与收获不平等,进而严厉批评学生,这也将进而导致师生关系破裂。

(二)缺失“道德情操”的教育理念导致乱象丛生

“道德情操”的内涵包括为人师表、团结协作、廉洁自律等 [1],由于部分教师缺失“道德情操”教育理念的指引,师德问题乱象丛生。具体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教师所持教育理念的育人意识淡薄、为人师表欠佳;二是自身的教育理念对团结协作理解不深,教育教学过于被动;三是所持教育理念缺乏廉洁自律的原则,课外辅导乱象涌现。

第一类师德问题,如教师自身穿着不雅却要求学生执行严格的衣着标准;亦或教师要求学生“口洁心清”,自身却“脏言乱语”等,都是教师不能做到为人师表的现实问题[5][7],而缺乏育人意识势必还会导致育人方面之不良影响。如部分教师仅关心学生的成绩却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5][7];亦或教师不能严谨使用教育教学方法,出现赏罚不当的情况等。[6]因此,教师若不能以德示人、为人师表则不能使学生信服;教师若育人意识浅薄则会降低学生对其的信任感,这都将给教育教学带来负面影响。[8]第二类师德问题体现在三方面,即与学生合作的被动性、与家长协调的抗拒性、与同事协作的散漫性。首先,部分教师不主动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这是不符合课改理念的。同时,不少教师尽量避免与家长打交道,阻碍了家校间的交流,使学生父母易产生对教师群体的不满情绪。此外,有的教师不愿虚心向同事请教,不乐意听从学校的安排,因而不利于学校工作的推进。总之,缺少“团结协作”的意识将会使师生距离加大,使教师群体在社会上逐渐被孤立且失去学校的支持。第三类师德问题,如部分教师在校外办置辅导班,甚至直接入职校外辅导机构并要求自己的学生报名。更有甚者在校内授课时“留有余地”,强迫学生在课后到“有偿辅导班”继续学习等,这无疑是对廉洁自律原则及其教育理念的挑衅。而缺失了最基本的底线,教师个体的人际关系将受到严重破坏,教师群体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也将被抹黑。

(三)脱离“扎实学识”目标使专业素养水平下滑

“扎实学识”的内涵包括严谨治学、科学施教、与时俱进等[1],脱离了“扎实学识”的目标使教师专业素养水平下降,问题具体体现两方面一是对待教学随意,治学不严谨;二是学习怠慢,教学落后。

第一类师德问题,如因智能设备的出现,部分教师将工作重心放在手机的“群聊”中,无法全身心地投入日常教学;又如教师评优,教师希望在比赛、科研等各方面出成绩,但部分教师更多地关注与教学无关的方面,忽视了自身的本职工作。因此,面对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多方位的评优评先,部分教师对待教学怠慢随意、治学施教不严谨[7],导致“难以上好一节课”等专业素养问题频现。类师德问题,如部分教师在长期教学工作中累计了不少经验,但却对终身学习失去了积极的态度。具体而言,有的教师乐意参加教师培训活动,且对教育理论和学科专业的发展动向毫不关心。但在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这些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学科知识正不断发生变化。若没有终身学习的觉悟,教师容易出现教学落后的问题,进而导致其专业素养水平下降。

(四)“理想信念”的淡化使教师价值观发生改变

“理想信念”的内涵包括爱党爱国、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等[1]“理想信念”的淡化将使教师的价值观发生改变,具体引出的问题包括两方面,一是爱岗敬业精神的缺失导致教育积极性下降;二是初心与理想的淡漠引发的价值观问题。

第一类师德问题,如部分教师在对待自身学习与教学工作中“得过且过”,其在课上“照本宣科”地读教材课件,不能积极应对学生的反应;更有甚者,当学生课后询问其问题时选择敷衍了事。而人民教师作为社会的一员与师者,爱岗敬业精神的缺失不仅有碍自身发展,更将对学生、学校、社会产生负面影响。第二类师德问题,如薪资福利的提升使部分教师在选择这一职业时怀有错误初心,其过渡关注高薪与假期,却不重视教学、不关心学生。由此易引发的系列师德问题,原因是该部分教师并非真正热爱并愿意投身于教育事业。但仅有正确的理想是不够的,不少教师斗志逐日消磨,最终认为教师职业仅是“养家糊口”之工作,从而忘记了“育人”的本心,而上述表现被社会所关注时势必将产生对教师群体的愤懑之感。

(五)教育法规的完善、监督与执行方面有待落实

单一的德治或法治所能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9],虽然德治能使人自律,能在根本上解决层出不穷的师德乱象问题,但在涵养师德的过程中仍需法治以保障师德水平的提升,因此依法治教是教育发展过程中必然的过程。[10]但目前与师德相关的教育法规仍存有不足,具体体现在完善、监督与执行三方面。

完善方面的问题主要因时代快速发展有关。如随智能手机、网络平台等事物出现,部分教师匿名在网络散布不良信息,亦或部分教师在线上授课时被动敷衍等。家长与学生易对类似行为产生不悦之感,但不够完善的教育法规难以发挥效用,使其形成灰色地带。监督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为监督者难以开展工作。接触教师工作最多群体为学生、家长与同事,但学生在校受教师管教,家长与学生不易正面对师德进行监督。同时,不少教师同事会考虑“人情世故”等,即使知道部分教师存在师德问题也选择隐忍。因此,若师德得不到有效监督,完善的教育法规也难以发挥其效用。执行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为执行过程与结果较不明晰。如一些师德存在问题的教师需按规定进行惩戒,但对“教师是否完成了规定的惩戒要求?”、“最终教师有何变化?”等问题并不明晰,往往仅公开相应的措施却没有后续跟进。若无法做到执行过程与结果的公开透明,教育法规对师德的约束将大幅度降低。

三、德治思想下提升教师师德水平的建议

(一)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良好的社会氛围的有助于教师作为公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促使师生关系改善及团队协作的实现。“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1]对师德涵养而言,良好的社会氛围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观的弘扬,二是“尊师、重道、兴国”风气的培养[12];对于前者,当社会伦理生态环境得以创设时,师德才能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13]而倡导尊师重道并非是“宠幸”教师群体,而是在尊重、理解教师行为的基础上使社会舆论合理存在。[14]其实现可让师德发挥道德模范作用,有助于教师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要求。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信息交流与情感感染[15],教师可从三方面进行推进。一是加强师生合作与交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多了解学生的想法,并与学生分享自身见解,依此以避免“师爱过当”、“照本宣科”等问题。二是合理给予家长反馈;教师应避免“形式化”的沟通方式,可结合线下交流与智能设备的优势合理进行反馈,从而避免家校矛盾。三是主动与同事交流学习;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封闭自守”的教师将落后于时代的步伐,主动与同事交流学习才能共同进步。因此,和谐的人际关系能让紧绕教师的人群了解教师群体,也能让教师了解社会对其职业的道德期望,从而有助于其师德的涵养。

(二)定期组织教育理念培训

专业及业务培训对教师素质的提升具有极大帮助[12],而定期组织有关教育理念的培训则能使教师不忘初心,以促进“为人师表、立德树人、廉洁自律”等方面师德水平的提高。其中应重视两点,一是时间的长期性,二是内容的选择。首先,教育理念培训不仅针对师范生、新手教师[12][14],还强调职后培训的长期性。[16]长期的定期培训能不断深化教师对以往及前沿教育理念的理解,使青年教师跟上时代步伐,教龄较大的教师不易出现松懈之态势,以实现群体创优的目标。而对于培训内容,除教育方法及原理以外,还应强调为人师表与立德树人在教育过程中所起作用,重视廉洁自律等师德底线的实例分享。对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与为人师表观念的深度剖析能促使教师回顾初心、感悟使命;而廉洁自律作为师德的底线之一,相关实例的分享则能使教师坚定以更高的道德标准规范自身言行。因此,定期组织教育理念培训是确保教师坚定初心、恪守底线的重要方法,其对师德水平的维持与提升具有深远意义。

(三)完善评优机制,实现过程性评价

完善评优机制与建立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模式对涵养师德具有深远影响[5][6][14],其中以师德水平作为考核的重要标准能贯彻德治思想推进师德建设[17],这对于治学严谨、终身学习等专业素养方面的师德水平提升能起到促进作用。首先,将师德纳入评优的机制内能解决部分教师“功利性强”、“治学敷衍怠慢”等问题。通过教师的线上发言与线下表现虚实并重地对教师的治学态度、育人习惯等进行评定[14],以促进其师德水平的提升。其次,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过程性的评价能助力教师终身学习目标的达成。长期的过程性评价是对教师从教全过程的考量,需定期查验教育教学工作,若出现教学或学习怠慢则应要求整改,这对教师治学与学习的态度能发挥长期监督作用。因此,融合师德的评优机制与多元化过程性评价是教师重视师德涵养的重要保障,其对教师形成严谨治学的态度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具有重要价值。

(四)创设校园教育环境,发挥个体模范作用

创设“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是教师正确理想信念下成长的保障[7],树立典范、发挥个体模范作用则利于教师理想信念的坚定与群体的创优。[16]首先,“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不仅关注学生,也关心教师生活。[12]“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创设不是片面地通过物质水平的提高以在形式上满足教师的需要,而是通过校园文化触动教师的心灵[16][18],以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并使教师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5]其次,评选部分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模范并发挥其榜样作用,这对其他教师的感染力是极大的。[19]由此,教师能向师德高尚的教师看齐并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最终利于教师群体的共同进步。因此,校园环境对师德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营造“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发挥个体师德模范作用对教师理想信念方面师德的涵养能起到促进作用。

(五)设置师德检查岗位,更新完善教育法规

法律规定作为避免师德问题发生的制度硬约束[14],是师德水平的基线,在校园中设置专门的师德检查岗位能促进相关教育法规的完善、监督与执行。师德检查岗位人员的安排应相对独立于学校部门体系。设置师德检查岗位并聘请专人检查,首先能有效监督教师师德表现,避免了学生、家长、同事等不能深入考察师德的问题。一旦发现教师具有相应问题,将由专人根据教育法规要求进行处理,确保执行过程的公开透明化,并对整改后的教师表现进行追踪考察、记录与汇报。而在监督与执行过程中,若涉及教育法规的“灰色地带”,师德检查岗位人员能较早发现问题并上报有关部门,从而能够及时完善教育法规中的缺漏,形成以监督-执行-完善为循环的检查路径。因此,校园师德检查岗位的设置能明确监督责任、明晰执行要求与后续状况、更新完善教育法规,师德水平基线的关键保障。

四、结论

本文综合新时代的德治思想与师德之联系,对师德现状进行了探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一是新时代的德治思想对师德现状的探究有着重大意义与价值,结合新时代的德治思想与“四有”好老师的目标要求,本文得出师德现状所存问题;二是结合新时代的德治思想提出的相应建议,有助于师德水平之提升。但由于结合德治思想的师德现状研究较少,具体应用与案例分析仍需未来学者探究,以完善相应措施,使新时代的德治思想发挥更大效用。

 

[参考文献]

[ 1 ] 林崇德,黄四林. 以培养“四有”好老师为目标涵养高尚师德修养——《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师德修养)》有效实施的关键问题[J]. 人民教育,2022,863(1): 45-47.

[ 2 ] 李建华,艾丽娟. 习近平德治思想探微[J]. 新视野,2018,208(4): 23-28.

[ 3 ] 孔庆茵. 中华优秀传统德治思想对构建世界新秩序的价值与启示[J]. 理论探讨,2019,210(5): 46-51.

[ 4 ] 龚雄亭,龚平. 习近平德治思想与新时代干部道德教育简论[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235(7): 10-14.

[ 5 ] 刁继娟. 浅析中小学师德践行的问题与对策[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26(8): 233-234+182.

[ 6 ] 王雪,杨晓敏. 当前中小学教师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西部素质教育,2015,1(7): 93-94.

[ 7 ] 薛金增,王杭莉,祝国仓. 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_推进以德治校[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3): 37-38.

[ 8 ] 庞文渌. 教师应注重师德培养[J]. 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2(3): 104-105.

[ 9 ] 伍针针.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与“法治”思想探论[J]. 品位·经典,2022(17): 29-30+119.

[ 10 ] 陈强. 教师教育过程中的法治与德治[J]. 福建茶叶,2020,42(3): 152.

[ 11 ]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92.

[ 12 ] 王文东. 论依法治校、以德治教——“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思想在民族教育中的实践[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1): 66-73.

[ 13 ] 许亮. 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转化[J]. 理论视野,2015,188(10): 26-28.

[ 14 ] 罗阳建. 《论语》德治思想视域下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沿袭[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40(11): 23-25.

[ 15 ] 丁金荣,杨晓霞. 德治的重要实践——教师应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2(1): 46-49.

[ 16 ] 邱军. 从德治的角度探讨教师的管理[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0(6): 114-115.

[ 17 ] 王宝珠. 贯彻“德治”思想_推进师德建设[J]. 兰州商学院学报,2001(2): 56-57.

[ 18 ] 张锋. “以德治教”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建设[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2001,116(5): 9-11.

[ 19 ] 王亚南,马明茜. 《论语》与高校教师工作[J]. 学园,2013,126(29): 36-37.

 

Explor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eachers' Moral Ethics under the Thought of Rule of Virtue

LIU Hao-lian, ZHANG Zheng-dong

(School of Geography,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1, China)

Abstract: The issue of teacher ethics has gradually become one of the focal points of society in recent years. Although the Guidance Standards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Training Courses (Teacher Ethics) set out the relevant requirements, the issue of teacher ethics still emerges incessantly. Virtue rule in the new era inherits and transcends traditional virtue rule and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and its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eachers' ethics has important guiding values. Combining the ideas of virtue rule with the links to teacher ethics can provide the basis for exploring the current problems. The suggestions in the context of virtue rule can then offer new idea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er ethics.

Key words: Thought of rule of virtue; teacher ethics; professional ethics of teachers; situation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教育教学论坛官网 龙源期刊网 《大众文艺》期刊 《学周刊》期刊

首页 电话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