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出版署审批 ★ 河北教育出版社主办
★ 国内刊号:CN 13-1399/G4 ★ 国际刊号:ISSN 1674-9324 ★邮发代号 :18-219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路径
刘 迪,孙宏宇,刘 水,冯宪敏
(吉林医药学院 基础医学院,吉林 吉林,132013)
[摘 要] 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如何实现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新角度、新深度、新效度,实现医学人文育、医德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是专业课程和授课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医学微生物学是连接医学知识与临床应用的桥梁课程,课程中蕴涵的思政元素渗透了历史、人文、政治、民生、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本文以该课程为例,优化思政教学内容、创新思政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体系,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改革实施效果,探索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责任意识、职业认知和服务能力。
[关键词] 课程思政;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吉林医药学院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重点课题病原生物学课程思政协同素养教育的改革与实践(jyxj2020zd05);2020年度吉林医药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项目病原生物学(吉医院字[2020]82号)。
[作者简介] 刘 迪(1988-),女,汉族,吉林梅河口人,博士,吉林医药学院基础医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病原生物学研究;冯宪敏(1976-),女,汉族,吉林吉林人,博士,吉林医药学院基础医学院教授(通讯作者),主要从事病原生物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A
医学微生物学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等各类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是衔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应用的桥梁课程,为临床阶段学习传染病学奠定基础知识。全球传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发生时,病原学知识的储备及预防原则尤为重要,这不仅是对医生职业能力的挑战,更是对其心理素质的考验。全国各大医学院校逐渐开展了医学课程思政教育,但就医学微生物学课程而言,深入的素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如何将思政元素有效结合到医学微生物学的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与职业素养,是教育新时代背景下,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和授课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医学微生物学开展课程思政具有独特优势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而独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充分利用这些特色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医学微生物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将教书和育人共同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使学生感悟和体会并形成理想信念,有利于激发医学生的职业意识,深化医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知,可以更好地做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二、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改革路径
(一)优化教学内容
制定课程思政教学大纲作为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从思政和素养两大主题出发,将古今中外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生活中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引入教学,融入爱国主义情怀、奉献精神、社会责任感、命运共同体、民生政策、科技创新、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等思政教育元素,及人文、职业、科学、道德伦理等素养元素,凝练出57个切入点常态化进入课堂,构建课程特色育人体系使课程思政与专业内容深度融合。
1. 分享科学家先进事迹提升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禽流感病毒不仅严重威胁着中国农民的利益,也是高致死率的动物源病毒。“流感侦探”陈化兰研究员曾当选《自然》杂志评选的“年度十大科学人物”。20年前她放弃了美国高薪工作,归国研制禽流感疫苗。正是因为陈研究员及其团队艰苦卓绝的探索,才有了如今超过1400亿株疫苗在中国以及其它国家活禽上的使用。陈薇院士团队一直开展关于病原体传播变异及疫苗的相关研究,从阻击“非典”,到抗击埃博拉,陈薇团队把一生都奉献给疫苗事业,为我们展现了一位新时代中国军人、中国科学家、中国母亲、中国女性在面对疫情时候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这种不图利益、为国奉献的科学家事迹,引导学生爱国、忠国、效国,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 通过医学典型人物和事迹帮助学生树立奉献精神
发掘人类疾病斗争史中的典型人物和事迹,促进优秀精神的传承,学习他们的献身精神和历史贡献。1973年,陶其敏团队率先研究出乙肝疫苗,由于缺乏资金,她将疫苗注射在自己的体内进行实验,产生抗体后确认疫苗有效,她又无偿地将制作血源疫苗的技术和工艺提供给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1960年,顾方舟团队在物资紧缺、苏联撤走专家、交通困难的艰苦条件下研制出脊髓灰质炎疫苗,并结合当时的中国国情大规模推动活疫苗的使用,为疫苗向边远地区推广创造了条件,直到2000年,我国彻底消灭了脊髓灰质炎。此外,还有马歇尔、沃伦、汤飞凡、屠呦呦等卓越科学家的优秀事迹[1],通过分享学习他们的历史贡献,引导学生刻苦努力,巩固医学信念,树立为医学事业奋斗、奉献的精神。
3. 命运共同体教育增强学生团队协作意识
病原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是普遍存在的,全世界人民共享同一地球,地域性传染病如不加控制可能会波及全球。疟疾、包虫病、丝虫病、血吸虫病、肝吸虫病等,都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较流行的寄生虫病[2],依托我国在寄生虫防控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给予一带一路国家指导和技术支持,体现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实力与胸襟。从清末年间东三省爆发的鼠疫,到现代社会的传染性疾病,我国的隔离防控措施在保障全中国乃至全球人民的生命健康权益方面做出巨大贡献,这充分展现了大国使命的责任与担当。结合专业知识特点和我国控制传染性疾病方面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加深学生对防控原则的认识,理解及时防控的必要性;此外,引导学生感悟科技发展和信息传播的力量,理解科学研究对疾病的重要性;通过对比国内外传染性疾病发展形势和防控措施,充分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3]。
4. 宣传民生政策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优越感
我国曾是传染性疾病大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经济水平差距越来越小,我国对传染病的防控能力正在赶超发达国家,这离不开政府的正确决策和大力投入。国家高度重视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充分保障艾滋病人和医护人员的相关权利。在政府支持下,“艾滋村”河南上蔡县芦岗乡阳光家园的养老院、孤儿院、卫生所相继建立,艾滋病人得到免费治疗。艾滋病防治亲善大使每年都会分享在防艾志愿活动中的一些经验、感悟和体会,鼓励大家为我国和世界的防艾事业献计献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将这些时事新闻与医学微生物相结合,引导学生感受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通过了解我国政府为医疗事业所做的有力保障,让学生能够树立刻苦努力、勤奋向上的志向,坚定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意识。
5. 通过分享科技前沿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通过分享青霉素的发现过程,卡介苗的研发过程等经典故事[4],利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目前,全世界的微生物多重耐药问题严峻,以质粒和噬菌体为例,使学生了解毒性噬菌体在多重耐药菌感染中的应用,以及质粒转染技术和噬菌体展示技术等在科学研究中的使用,拓展学生知识体系。以COVID-19和全球传染性疾病为例,增加主题授课内容,设置课堂讨论,使学生能够将身边故事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促进知识转化应用。此外,分享微生物组学技术、肠道微生物研究等前沿科技和知识,吸引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互联网+大赛等,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科技前沿应用相结合,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
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依托自建的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在学习通平台进行部分理论知识教学;上传人物事迹、政策、历史事件、世界流行病、科研论文等思政资料,作为课程导入,课前布置学习计划和课程作业,启动线上主题讨论,学生通过课前学习和线上互动培养和深化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关注学生课前观看学习视频、浏览资料、参与主体讨论情况,课上提问时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课前预习测试和课后复习检测情况,短期内反馈自学效果,通过课程前、中、后期的调查问卷,进行全程反馈,在此过程中及时调整授课方法及方式,并反馈给学生。
线下教学依托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实践,课堂运用讨论法、演示法、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关注学生利用线上所学知识进行自主设计与操作的综合技能与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基本知识运用,加强技术训练,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精神,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临床思维和能力。通过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开展艾滋病、新冠肺炎防控宣传社会实践活动、微生物培养皿绘画大赛等第二课堂活动,将赛、教、学融于一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知识迁移与应用。
(三)创新考核评价体系
创新考核评价体系,将基础知识、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结合起来,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如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等与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将自主学习、自讲互评、主题讨论等加入到考核评价体系,实现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新效度。降低期末试卷成绩的占比,增加过程性考核,进行多维度线上考核。在完成作业、参与课堂讨论、测验结果、回答问题等多个方面综合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效果
发放课前和课后调查问卷各229份,收回课前问卷223份,收回课后问卷220份。
改革实施前,64.2%的同学没有听过说“课程思政”的理念,仅有7.4%的同学能够区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大部分同学们并不了解什么是课程思政,很多同学处于似懂非懂的阶段;但通过调查发现,98.9%的同学都能接受除了思政教师和导员之外的其他教师对其进行思政教育。通过改革实践,同学已经了解课程思政,而且能够理清与思政课的区别。
课前,虽然同学们尚未了解什么是课程思政,但约有50%同学认为思政教学可以与医学微生物学专业知识进行一定程度融合,大多数同学对本门课程思政持肯定态度,能够接受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中讲授相关思政内容,仅有5.3%的同学认为不能够融合;84.2%的学生有兴趣参与本门课程的思政改革实践。目前全国各高校接连开始对课程思政改革,同学们偶有耳闻,因此对此次实践接受度普遍较高,有些同学设置表示乐于尝试这种改革。经实践调查发现,在课程早期同学适应课程思政教学较慢,这从接受时间可以看出,仅有少数同学在第一个月适应思政教学时间,大多数同学在第二个月才逐渐适应。
调查发现,62.8%的同学认为授课过程中通过讲述人物事迹渗透课程思政内容比较合理,他们更喜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理论知识、案例故事、教师点评、课堂讨论等多形式的课程思政方法,希望通过本课程学到知识、提升能力、拓展视野、精神成长、提升兴趣,体现了多方位诉求,少数同学认为通过讲述时事政治或解读政策的方式与专业内容有点脱节。此外,对于思政内容占比课堂比例方面,同学们认为不能超过30%,控制在10%作用比较合适;经反馈发现,87%的同学认为思政内容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有帮助,对于融合思政的专业知识点,约50%同学认为有利于掌握70%的课堂知识。针对本课程微生物种类多、致病多样性的特点,课程思政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记忆与理解,通过课堂知识点提问和课后试卷分析也印证了这一点。
课前调查显示,同学希望在本课程授课过程中学到知识、提升能力、拓展视野、精神成长、提升兴趣。在课程思政的学习中,76.5%的同学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基本满意,自身在专业认同感、职业伦理道德、社会责任感、专业基础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判断能力、创新思维、运用和领会专业知识的能力等方面有所提高。47.4%的同学认为思政内容与实事接轨,紧跟时代步伐,26.3%的同学认为内容浅显易懂,便于应用于现实,6.9%的同学认为内容滞后,对学生适应社会缺乏指导性,10.6%的同学认为内容过于深奥,难以应用于现实,8.8%的同学认为内容充满政治化,稍显枯燥,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对本门课程思政内容表示肯定,但也有一些过于政治化,需要改进。86%的学生认为医学微生物学思政内容具有启发性,不仅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引导对待问题的批判性思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三观”。
结语
立足医学微生物学的特殊视野、特色素材、先进教学理论和方法,将思政融入课堂的教学改革有助于构建课程特色育人体系,为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在线课程建设奠定基础;通过搜集素材、集体备课等形式,提升教师的思想觉悟和教学水平,有利于保障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通过课程思政提高医学生对于病原体的认识,引导学生居安思危,认识确立大局意识的重要性。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医风医德,强化心理素质,注重人文关爱,对帮助医学生树立独立思考意识、增强临床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根, 何玉林, 赵玉敏. 课程思政与病原生物学教学结合的探讨[J]. 卫生职业教育, 2019, 37(12): 58-59.
[2] 周洪昌, 郭跃, 姚韵靓, 等. 在病原生物学课堂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理念[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8, 40(12): 45-48.
[3] 倪佳琪, 张洪霞. 在战“疫”中提取大学生的思政教育素材[J]. 北京教育(高教), 2020(04): 32-34.
[4] 饶玉良, 李晓芳, 简蓉蓉, 等.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融合课程思政的探讨与实践[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 11(02): 39-41.
Implementation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in Medical Microbiology Course
LIU Di, SUN Hong-yu, LIU Shui, FENG Xian-min*
(School of Basic Medicine, Jilin Medical University, Jilin, Jilin, 132013,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here is a key problem that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and teachers must think about. That is, how to realize medical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from new angles, new depth and new validity, so as to realize the medical humanistic education,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quality education. Medical microbiology is a bridge course connecting medical knowledge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ontained in the course involve history, humanity, politics, people's livelihood, economy, military and other fields. Medical microbiology course was taken as an example, the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was optimized, the methods and assessment system were innovated. In addition,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reform and explore the reform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medical microbiology course, so as to improve students' moral quality,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professional cognition and service ability.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edical microbiology; Teaching reform
下一篇: 基于AHP的课程调查问卷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