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出版署审批 ★ 河北教育出版社主办
★ 国内刊号:CN 13-1399/G4 ★ 国际刊号:ISSN 1674-9324 ★邮发代号 :18-219
师范类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发展路径研究
--以X师范学院为例
李东庆
(南京晓庄学院发展规划处 江苏 南京 211103)
[摘 要]师范类本科院校建设发展时期较短、高等教育积淀较浅、学科结构单一、发展后劲不足等原因,其转型发展难度大,也更值得关注。本研究主要运用案例分析法,以X师范学院为例,发现在发展定位、学科设置、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机制转变等方面存在转型困境问题。在分析转型困境和办学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此类院校转型发展的基本路径。师范类新建本科院校要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寻找培育适合自身的教师教育特色生长点,才能让教师教育特色生长起来、繁荣起来。
[关键词] 师范类院校;转型发展;困境;路径研究
[基金项目] 2023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江苏省高等教育结构与先进制造业集群耦合关系研究”,项目编号:B/2023/01/105。
[作者简介] 李东庆,(1988-),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博士,南京晓庄学院发展规划处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高教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2015年11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与财政部共同颁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下文简称《指导意见》),由此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帷幕正式拉开。近年来,在国家及各省(市、区)有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政策的强力助推下,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积极响应转型并探索出具体的转型方案,部分理工科院校转型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1,2]。相比于理工科院校师范院校要实现转型更加不易,因为师范院校以传统的教师教育专业见长,以文科和理科为发展基础,缺乏职业或工科办学条件。在师范类院校中还有一类是1999年以后升本的,一般称为师范类新建本科院校,截至2022年9月,这类院校共有65所,占所有师范类院校总数的52.84 %。这65所师范类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历程较短、高教积淀较浅、外部资源稀缺等问题严重,因此师范类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比师范大学的难度更大。本研究以X师范学院为研究对象,揭示师范类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并提出转型路径。
X师范学院是省市共建、市属全日制公办本科院校。2000年由一所高等专科学校和两所市属教育学院合并而成。该校在师专时期曾位居全国同类高校前列,但升本后在全国的影响力却不可同日而语,学科专业设置不够合理(表1),办学特色和竞争优势难以彰显,甚至有被同类院校超越的趋势。
表1 X师范学院部分年份专业类别数量统计(单位:个)
专业类别 |
2017年 |
2018年 |
2019年 |
2020年 |
2021年 |
师范专业 |
15 |
15 |
14 |
14 |
14 |
非师范专业 |
41 |
41 |
44 |
44 |
45 |
文科专业 |
33 |
33 |
33 |
33 |
34 |
理科专业 |
11 |
11 |
11 |
11 |
11 |
工科专业 |
12 |
12 |
14 |
14 |
14 |
设置专业合计 |
56 |
56 |
58 |
58 |
59 |
招生专业合计 |
48 |
48 |
48 |
47 |
46 |
特点一:师范专业数量稳定,但师范生占比逐年增加。从表1的数据中可以看出近5年该校的师范专业数量比较稳定,但在校生中师范生的占比逐年增加,从2017年的27.33 %增加到2021年的52.51 %。师范生的占比增加意味着其他专业学生数量的减少,从表1中可以看出近5年非师范专业的数量是有所增加的,而学生数量却在减少,很可能出现有些非师范专业想发展但却苦于没有学生的尴尬处境,师范生的激增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挤兑非师范专业的办学资源。
特点二:专业结构优化不合理。表2中展示了麦可思-中国2017-2021届大学毕业生质量跟踪评价的“红绿牌”专业情况,表中同时也展示了近5年该校开办的“红绿牌”专业。在统计的12个绿牌专业中,该校开办过5个相同专业,但其中网络工程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分别在2018年和2019年开始暂停招生。再看统计的红牌专业有8个,该校开办过7个相同专业,其中应用心理学专业2018年开始暂停招生,音乐表演专业2021年开始暂停招生。
表2 近5年X师范学院毕业生“红绿牌”本科专业对比分析
绿牌专业 |
红牌专业 |
||
全国 |
X师范学院 |
全国 |
X师范学院 |
信息安全 |
|
汉语国际教育 |
汉语国际教育 |
网络工程 |
网络工程* |
绘画 |
绘画 |
信息工程 |
|
应用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
音乐表演 |
音乐表演* |
数字媒体技术 |
|
法学 |
法学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
历史学 |
历史学 |
软件工程 |
软件工程 |
化学 |
化学*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美术学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
|
数字媒体艺术 |
|
|
|
物联网工程 |
|
|
|
通信工程 |
通信工程 |
|
|
回顾和分析我国师范类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之路,会发现师范类新建本科院校存在思想观念落后、发展定位不清晰等问题。在面临争论、等待、观望、迷惘、追赶等各种情况下,X师范学院等一些地方本科高校在正视自身问题的同时,也逐渐意识到转型是大势所趋、必由之路,开始主动谋求变革以争取尽快实现转型。X师范学院依然面临着办学定位摇摆不定的突出问题,发展定位反复调整,足以证明师范类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的艰难与迷茫。
学科建设的突出问题有三:一是专业重复设置、追求大而全、水平不高。有学者统计了112所师范类院校的专业设置情况,发现当前师范类院校专业设置的主要问题是专业规模过大[3]。二是学科建设平均用力,没有凸显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学科特色,从部分师范类新建本科院校的重点学科建设情况来看,其教师教育等相关传统学科特色并未鲜明突出。三是沿袭部属师范大学学科建设路径,但又呈现出“比上不足”的现状。
X师范学院从2014年开始全面实施“分类招生、分流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然而分流培养在实际运行中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比如出现分流重组后学生凝聚力减弱对大二建立的新班级认同度降低等问题。因此,X师范学院在2018年之后就基本放弃了对分流培养尝试,大部分专业又恢复了以往的分专业招生。由此可见师范类新建本科院校想要探索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实属困难,可能还会走很多弯路。
对于地方师范院系而言,师资力量的强弱必然影响其转型发展。2011年X师范学院专任教师仅为670余人,到2022年专任教师已接近1200人,师资规模显著增加。但高层次人才仍然欠缺,目前拥有国家级荣誉称号的教师仅有1人。2015年学校提出了构建师资队伍建设长效机制,提出以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打造优秀学术创新团队为重点,努力实现专任教师的“博士化、国际化”,拓展高层次人才引入渠道,构建高层次人才成长特区等举措,但后期相关的配套政策较少,相关举措落实不到位,还未取得明显成效。
近年来,我国高校去行政化问题备受关注,但即使是大学内部自身,行政化倾向也比较明显,大学治理主体“依法治校”的观念和治理实践普遍存在荒漠化和形式化,违背大学组织自身规律的盲目“模仿”和机械“照搬”随处可见[4]。X师范学院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要对一些部门机构进行整合,对相关学科专业进行调整,这可能会触动某些行政管理人员的业务专长和某些教师的专业与科研方向,甚至部分人员要被分流,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导致思想波动和利益冲突,而相关的支持解决机制尚未出台从而影响教职工的配合度。
所谓转型,实际就是决策层根据外界环境变化,对组织的运行模式和发展战略进行动态调整的过程,这一求变的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实现转型发展,要充分调研各利益相关方的诉求差异和对转型的建议,全面深刻地认识转型发展的利弊,在集思广益下做好顶层设计创新,在政策设计上实现‘博弈均衡’。
师范类新建本科院校肩负着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人才的重任,因此必须坚守自身的师范特色,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北京师范大学在转型发展时就反复强调,转向综合大学并不意味着弱化教师教育,而是借助综合学科平台进一步提升教师教育特色。
坚持师范性是师范类新建本科院校的核心特征。然而,单一师范性可能限制学校的发展和影响其在学科研究方面的竞争力。因此,学校应该在坚持师范性的基础上,向“教育+”复合专业延伸,汇集聚合各学科的特色优势。通过学科交叉合作与融合,可以形成多元学科发展的优势。建立跨学科的研究中心和实验室,鼓励教师参与多学科合作项目,促进知识交流和创新。
《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转型发展院校要按需重组人才培养结构和流程,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调整专业设置,形成特色专业集群”。例如,通化师范学院实施以专业集群为重点深入推进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从2015年开始探索专业集群建设,对接地方支柱产业构建了“医药健康”专业集群,构建“健康+”专业,跨专业整合资源,共同服务“大健康”产业链,取得了突出的实践成效[5]。
由于各地区之间现实中存在的差异,内在地决定了在“新师范”建设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充分发挥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事实上先行先试的地区和院校已经在这方面有所体现,广东省计划探索本科和教育硕士研究生阶段整体设计、分段考核、有机衔接的一体化培养模式[6];长江师范学院提出实施实践教学“四走”行动计划,即“走上讲台练教师基本功、走进巴渝名校开教育教学眼界、走进基地学校见习实习强教育实践能力、走进支教学校顶岗实习提从教综合素质”[7]。
针对非师范专业,要科学制订培养方案,推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统筹第一和第二课堂,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有效发展,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岗位需求相融合[8]。通过岗位导向的课程,精准培养学生所需的职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进一步创新和拓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路,主动对接融入地方引才引智的“人才工程”或有关专项项目,积极争取地方关于引才引智的政策支持。同时,要通过政策导向,重点选拔培养一批学校优秀人才,做好高层次人才梯队建设。对于师范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重点是培养熟悉基础教育的专家型教师,需要了解教育教学的最新发展和教育政策,以便更好地适应学校教学需求和学生发展特点。对于非师范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重点是培养熟悉行业企业的专家型教师,需要深入了解行业需求,将行业实践融入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紧密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在转型创新管理制度中,形成机制需要紧密围绕“地方性”和“应用型”两个关键方向。首先,建立灵活高效地管理机制,充分考虑地方特色和需求,为地方经济提供切实解决方案。其次,制定政策,鼓励学校与当地产业、企业展开紧密合作,共同解决现实问题,实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同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地方性科研项目,推动创新成果与地方经济深度融合。此外,持续深化教学评价、绩效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薪酬激励等制度改革,积极创造教师良好的职业成长发展环境和科学公平评价激励机制。
师范类新建本科院校要实现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绝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不应该被动地等待政府领导部门决策和政策支持,要主动出击去适应环境、创造环境,谋求发展之路。不应该简单照搬套用一些高水平师范大学转型成功的案例,而是要在此基础上,结合办学实际、发展基础和面临的环境而探索求新,寻找到一种符合自身的转型发展道路。
[1]孟祥安,杨州.地方工科院校推进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以吉林化工学院为例[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20, 37(8):85-88.
[2]张晋超.地方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关联性研究[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36(2):61-65.
[3]顾拓宇.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专业设置:现状、问题与调整——以112所样本院校为例[J].高教探索,2020(12):22-28.
[4]杨光钦.大学治理的机遇、挑战与回应[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7):25-29.
[5]张秋菊,王洪杰,任金杰.应用型师范院校推进专业集群建设的实践探索——以通化师范学院为例[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2,43(11):72-76.
[6]阳爱民.以“新师范”建设为契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J].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2, 43(3):4-6.
[7]彭寿清,于海洪,杨晓峰,等.UGSS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长江师范学院的改革实践[J].教师教育学报, 2015, 2(5):118-124.
[8]杨少卿.地方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途径探索[J].大学教育, 2016 (1):61-63+72.
Research o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Newly Established Undergraduate Application-Oriented Teacher Training Institutions
- A Case Study of X Normal University
Li Dongqing
(Nanjing Xiaozhuang University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Department, Nanjing, Jiangsu 211103)
Abstract:Due to their relatively short period of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shallow accumul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experience, singular disciplinary structure, and inadequate development potential, normal universities at the undergraduate level face significant challenges in their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making them even more deserving of attention. This study primarily employs a case analysis method, taking X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e study reveals that there are transformational challenges in aspects such as development positioning, disciplinary establishment, talent cultivation, faculty construction, and the shift in management mechanisms. Building upon the analysis of transformational challeng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ducational operation, the study further presents the fundamental pathway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uch institutions.On the basis of scientific analysis, the new norm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should find and cultivate the growth points of teacher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so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acher education can grow and flourish.
Keywords: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Difficulties; Path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