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廖元秀
(广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广西 桂林市,541004)
摘要:分析了我国高校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面临的现实问题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针对我国高校课程多、大班授课等特点,研究探索适合我国高校独特教学环境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框架,提出了“高校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外课内、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模式”及其具体实施方案。
关键词:翻转课堂;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教育教学论坛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Yuan Xiu Liao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4,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lementation problems of flip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as well a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status of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view of our country university curriculum, characteristics of large classes, exploring the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for the unique teaching environ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put forward "the version flip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 extracurricular class, the teaching mode of the integration of online and offline and the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plan.
Key words: flipped classroom; online and offline integration;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mode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教育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因此,如何深化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我国教育战略目标是高校的重大任务。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步入了信息化、数字化、大数据时代,由此引发了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流行显示出新型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诞生。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仅翻转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流程,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教学观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等教育理论与技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传输能力的大幅提升以及移动通信的普遍使用为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提供了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持。
因此,有理由相信这些新的教育理论与技术将对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产生重大影响,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推广的教学改革方向。
二、我国高校实施翻转课堂面临的现实问题
随着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流行而诞生的新型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在我国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在我国许多高校中全面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首先面临以下两个现实问题的挑战:
1.
没有足够的时间在课前观看教学视频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流程是:首先,学生在课前观看教师录制的教学视频,完成知识传输;然后,学生在课堂上提问、讨论,教师答疑,完成知识内化。
目前,我国高校的现实情况普遍是:安排课程多,课外时间少。课前没有足够时间观看教学视频。
以广西师范大学2016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例:毕业要求最低学分165;平均每学期开课8门,平均每周安排课堂内授课约40节(每节40分钟)。每周课堂内、外总共学习时间为五天,每天12节 (其中:上午5节,下午4节,晚上3节),共60节。因此,每周课堂外的学习时间只有60-40=20节左右,平均每节课课前观看视频的时间只有20/40=0.5节(约20分钟)。
显然,课前准备时间是很不够的。因此,现阶段在我国高校完全照搬美国教师提出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难以实施。
2.
大班授课难以指导学生完成知识内化
目前,我国高校除了一些特殊专业、特殊课程以外,通常都是大班授课。每个班50~70人是普遍情况。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的知识内化是采用在课堂上教师主持学生提问、讨论,教师答疑等形式完成的。每个学生在课前观看教学视频时,对知识理解的角度和接受程度存在差异,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疑问,需要解决不同的问题。一节课40分钟,60个学生,每人在课堂上平均只有40秒的时间接受教师的个性化指导。因此,一个教师要在一节课内指导60个学生完成个性化的知识内化是不可能的。
课前的知识传输、课堂上的知识内化是实施翻转课堂的基础。要在翻转课堂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首先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的两位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Jo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这两位教师在2007年前后为帮助缺课学生,将化学课的内容录制成教学视频,先让学生回家观看,然后,老师在课堂上解决学生在视频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指导学生完成作业。不料,这种“学生回家自学,课堂上解决问题”的方式对教学产生了积极影响[1]。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先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然后回家做作业”的传统教学模式发生了“翻转”----变成了“先在家里听、看教师的视频讲解,后到课堂上在教师指导下做作业(或实验)”[2]。
“翻转课堂”(Flipping Classroom)近年来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热点。最近几年,《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主流媒体都对翻转课堂给予热烈关注和积极报导,还被加拿大《环球邮报》评为“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
2011年,萨尔曼· 可罕(Salman Khan)和他创立的可汗学院将翻转课堂推向了世界,一时间诸多学校纷纷投入到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及方法的改革之中[3]。2012年起,三大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Udacity、Coursera 及 edX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网上教学资源,推动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快速发展,并把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012年以来,我国许多教师、学者对翻转课堂的理论问题及教学实践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教授对“翻转课堂”的由来、发展、作用与效果、限制条件与面临的挑战、本质特征以及在我国的未来发展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为“翻转课堂”的中国化指出了可实施的努力方向[4]。哈尔滨学院的李云晖教授等人对高等教育信息化趋势下翻转课堂学习模式的设计进行了研究,从大学生机会探寻动机下自主学习意识、大学学科良构与非良构问题的解决以及翻转课堂学习环境中知识内化过程等三个方面加以论述,提出了基于翻转课堂学习模式下的高校学生考试评价的改革[5]。西北师范大学杨晓宏教授等人从中美教育文化差异比较的视角出发研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本土化策略,提出了我国实施翻转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发展路径,并从意识观念、实践操作和模式创新三个维度构建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本土化策略体系[6]。东北师范大学讲师杨斌等人通过对北美一所大学2013年秋季学期的IPSP课程(Introduction to Problem Solving and Programming)的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实录及分析,获得了一些有效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认为知识点是有效实施翻转课堂的决定性因素,教师是有效实施翻转课堂的关键因素,学生是有效实施翻转课堂的必要因素,资源是有效实施翻转课堂的物质基础[7]。南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刘立等人为了检验翻转课堂的效果,进行了教学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翻转课堂并没有大幅度提高教学效果,主要原因在于直接复制国外模式。为此,他们提出了启发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8]。北京联合大学侯爽等人在《Access数据库》课程的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并对传统课堂与翻转课堂的效果进行比较。翻转课堂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因材施教的矛盾,有助于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促进高校计算机通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侯爽等人在《Access数据库》的翻转课堂中是采用小班授课,每班30人左右,能够很好地开展课堂讨论和管理[9]。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后康叶钦介绍了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全球顶尖学府正在尝试一种比MOOC更加精致的课程类型——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让MOOC在大学校园落地生根。
公开发表的研究表明,从认知理论和教育理论的观点看,翻转课堂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有积极作用,是教育教学改革最有前景的方向之一。
目前,我国对翻转课堂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还没有普适的方法和实践经验。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才能在我国高校全面推广应用。
四、“高校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外课内、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由美国中学成功的教学实践案例而流行于北美。但是,我国高校与美国中学在教学管理、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都有很大差异。因此,美国教师提出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完全适合我国高校采用,有必要对其进行改进和创新。本文提出一个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高校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外课内、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模式”,具体做法是:
1. 构建课外、课内一体化知识传授框架
分析课程中知识点的特征,根据知识点的抽象性和难易程度确定学生课前学习的内容及教师统一讲解的内容。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学习基本概念、基本操作、基本运算等较为容易理解的知识。教师在课内集中讲解抽象性高、 操作复杂、较难理解的知识。由于课程多、课堂外时间少是实施翻转课堂的一大障碍。对难度较大的学习内容,如果学生没有时间反复仔细观看教学视频来加以理解,就不能完成课前的自学任务,继而影响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
课外、课内一体化知识传授框架是针对学生课前观看视频的时间不足而设计的,主要解决全日制高校课程多、课堂外时间少的问题。
2. 构建课外、课内一体化知识内化框架
翻转课堂的教学流程是学生先在课堂外观看视频自学,后在课堂内由教师主持讨论、答疑等方式完成学生的知识内化。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是大班授课(平均60人),对于一节课(40分钟)的课堂授课内容,平均每个学生接受个性化指导的时间不到一分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很好地完成一节课堂授课内容的知识内化是不可能的。为此,本文提出构建课外、课内知识内化一体化框架,解决大班授课的知识内化问题。具体做法是:
根据学生人数及教学内容的情况,组织部分骨干学生提前学习、教师提前辅导,再由骨干学生协助其他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采用课外同学帮助、课内教师指导的方式进行个性化指导,这样就形成了虚拟小班。例如,指导10个学生提前学习,再由每个骨干学生帮助6个学生课前学习,最后由教师在课堂上综合指导学生知识内化。在这个框架下进行的教学活动有两次反馈学习问题,第一次是骨干学生自学时遇到的问题,第二次是大众学生自学时遇到的问题。由于骨干学生的问题在课前得到了教师的指导,已基本解决;而大众学生的问题在骨干学生的帮助下,已经解决了大部分,剩下的问题由教师在课堂上分类综合指导,从而很好地完成学生的知识内化。
3.
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自学框架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课前自学需要在线上观看教学视频,还要在线下阅读教材。通常情况下,学生在课堂外用20分钟(以广西师范大学2016级计算机专业的平均课堂外时间为例)自学教师在课堂内40分钟的授课内容是不可能做到的。为此,我们提出对教材进行改革,兼顾教材内容与教学视频内容互补互助,避免重复,优化学习流程,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学习。具体做法是:
配合教材编写翻转课堂教学指导书,内容包括:学习要点、章节小结、需要识记的基本内容。将内容碎片化,把详细的概念、方法、运算、推理、证明等放在教学视频的课件中。做到教材、教学指导书、课件及教学视频各司其职且密切配合,形成一个线上、线下一体化自学框架,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本文所提出的“高校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广西师范大学《离散数学》课程上实施,已初见成效,期望能为我国高校全面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供借鉴,能对深化我国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Sams, Aaron. The flipped classroom[C], 242nd Nation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Chemical-Society (ACS). AUG 28-SEP 01,2011.
[2] J. Bergmann & A. Sams. How the Flipped Classroom Is Radically Transforming Learning[EB/OL].http://www.thedailyriff.com/articles/how-the-flipped-classroom-is-radically-transforminglearning-536.php, 2014-12-12.
[3] Sarah D. Sparks. Lectures Are Homework in Schools Following Khan Academy Lead.[EB/OL]. [2012-08-15].
http://www.edweek.org/ew/articles/2011/09/28/05khan_ep.h31.html.
[4] 何克抗. 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 电化教育研究, 2014, (7): 5-16.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6JGA151)的资助。
作者简介:廖元秀(1963-),女,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计算、形式化方法、人工智能。
来稿时间:20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