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出版署审批 ★ 河北教育出版社主办

★ 国内刊号:CN 13-1399/G4 ★ 国际刊号:ISSN 1674-9324 ★邮发代号 :18-219

收录论文
高校专业实践中量化可控教学初探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12日 09:46 点击: 132 发布: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 河北石家
高校专业实践中量化可控教学初探
郑杏月  万传亮  卜亚敏
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91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经验和心理学、社会学相关研究,对实践教学中如何实现量化可控进行研究。初步探索了实践过程“情意标准”和“能力标准”的各项维度,认为学生角色定位、实践内驱力、自我形象认同、品质和合作等情意标准,知识和操作、心智和思维、学习和创作等能力标准,均可细化为具体指标在实践中加以考察、教学和干预。因此,实践教学回归对“过程”的重视,而非仅限于成果,将是切实提升学生素质的手段。
关键词:量化可控;实践教学;情意;能力;     教育教学论坛
Probe into Quantified and Controllable Teaching in Specialized Practic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eng Xingyue Wan Chuanliang Bu Yamin
Huihua  College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91,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combines teaching experience with psychology and sociology, researches how to realize quantized and controllable Practice Teaching. Through exploring the dimensions of "standard of sentiment " and "standard of ability" in practice, we inferred that the role of student positioning, practice driving force, self-image identity, quality and cooperation from standards of sentiment,also the knowledge and operation, mental and mental abilities, learning and creativity from standard of ability, could be refinement into specific indicators in practice to be investigated, taught and interposed. The paper considers that practice teaching should return to "process", instead of limiting to the results, it will be a practical mean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Key words: Quantitative and controllable;Practical teaching;Sentiment;ability
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自2003年进入大众化阶段(入学率15%),至2015年毛入学率高达40%,毕业生大规模扩增使就业难成为了一项社会课题。在此背景下,国内各高校开始把专业实践作为教学中的必修课,利用实践教学来培养专业技能更熟练、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新要求的人才。不过,相比课堂教学,专业实践的教学过程把控与教学质量评价仍不成熟,许多实践仅以成果或作品进行考量,却无法对实践中学生的心理变化、能力变化等“过程”因素加以考虑,从长远角度看不利于学生真正磨砺品质、锻炼思维能力。
一、量化可控教学的概念
量化可控教学,是有目的地制定相应的适合学生的量化标准,使学生带着清晰地训练目标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在能力标准、情意标准等不可直观评价的教学内容上进行全面把控的教学方式。此概念的提出,源自近年来教学实践的开展,又被称为“分组量化教学”,它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结果,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二、实践中“情意标准”的维度
情意,是指学生实践过程中,在知识和技能学习之外的心理因素。社会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曾在1973年提出著名的“冰山模型”。该模型指出,个体素质可分为冰山以上(知识、技能、行为)容易了解和测量的部分,和冰山以下(角色定位、价值观、自我认知等)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但是,正是后者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该理论对当今的实践教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学生实践中的情意表现决定着动机、态度、灵敏性和合作能力,尤其对当代大学生敏感、自尊心强的群体特质而言,它对实践过程的影响自然非常深刻。制定情意标准,就是让学生在实践前产生“情意目标”,说服自己去认识实践的意义,把主动参与实践、高效完成任务、通力沟通合作作为重点训练项目。
结合“冰山模型”理论和实践教学经验,“情意”标准划分为以下五部分:
1.角色定位与价值观
①时间维度:学习经历和目标。未来有清晰的专业目标,认为学习很重要;②空间维度:学习层次和社会角色。作为知识分子、技术人员或其他角色的学习需要;③思想维度:学习责任和自我要求。认为学习是当前阶段应该做、需努力做的事情;④心理维度:学习的兴趣和快感。在学习中能体会到成就感,对专业有强烈爱好。
2.实践内驱力(动机)
①成就维度:成果预期和价值预期。实践作品能够锻炼素质、促进就业和比赛获奖;②权力维度:知识掌握和角色价值。实践中作为创作人员参与,体会存在感,并驾驭知识;③亲和维度:关系建立和情感体验。实践中能和老师、同学们建立更深的友谊,留下回忆。源自于社会心理学家麦克利兰的“三种需要理论”,他认为个体在工作情境中主要有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亲和需要,这三方面能够影响整个团队的成绩(绩效)。
3.自我形象认同(自信)
①行为成就维度:自身经验和成果积累。有创作经验,也有成果,实践对自身不难;②替代经验维度:观察他人获得经验。观察过成熟作品,他人能做到的,自身也能做到;③言语劝说维度:教师、同学或家人的激励。老师和家人都认可,自身有信心做好。
4.个性与品质(气质)
①强度维度:注意广度和持久性。能够致力于完成一项任务,克服苦难坚持下来;②速度维度:反应速度与工作效率。实践不拖拉,追求提前量,完成效率高。③情绪维度:情绪质量高或低。对待实践中遇到的任务,积极乐观看待,还是悲观畏难、漠然视之;④自我调节维度:适应性和灵活性。为困难和障碍做出调整,能够理解客观环境,并主动适应不抱怨。
5.群体合作意愿
①信任维度:人际信任水平。相信团队每个人能付出努力,相互依赖;②价值维度:团队价值共享。1+1>2,团队合作的价值大于个人,甚至会产生更好的化学反应;③情感维度: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团队可以建立牢固的友谊,让个体感受到温暖;④悦纳维度:理解他人的程度。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是善意的,值得吸取并改进。
三、实践中“能力标准”的维度
能力,是和人完成一定的实践相联系,在完成目标或任务中体现出来的必备素质。作为“冰山模型”冰山之上的部分,能力在实践中比情意更直观可测。在量化可控教学里,对能力的研究和对情意的研究相似,属于对实践过程的研究。根据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领域相关研究,本文将实践中能力的考察分为以下五部分:
1.知识储备
①陈述性知识维度:专业知识点的掌握。②程序性知识维度:操作设备的程序和技巧。③客体知识维度:实践对象相关知识。④方法知识维度:知识资源和渠道。作为实践的基础和前提,知识储备常被教师和学生默认达标,但实际却有很大差别。
2.操作技能
①操作定向维度:对操作结构和要求的认识,熟练操作规程。②操作模仿维度:再现操作动作方式,上手准确规范。③操作整合维度:操作定型和一体化,按套路高效完成任务。④操作熟练维度:操作高适应性和自动化,随时解决遇到的困难,熟能生巧。
3.心智技能
①观察维度:透过表象采集整合现场信息的能力。②分析维度:经验分析和逻辑分析能力。③解决问题维度:形成策略和制定计划能力。心智技能在实践中具有很强的“内潜性”,也或多或少由先天生理条件决定。但在思维方式、思维方法、心智觉醒意识等方面均可得到后天锻炼,成为实践教学内容。
4.学习能力
①方法维度:对新知的自主探索。②理解维度:对新知的记忆和体会。③模仿维度:对新知的模仿和运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能力与客观知识的区别在于它是获取新知的“方法”(即渔)。实践中,自主学习去解决问题决定着学生水平的多样性,提高其学习能力应是实践教学的重要成果。
5.创造能力
①创新维度: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属于实践教学的高层次目标,在能够规范地完成情意培养、技能操练等基本目标后,指向百花齐放地个性创作,是真正高水平实践教学的标准。
以上五个部分,是结合能力测量研究、实践教学经验得出的维度整理,相较情意标准属于“显在层面”,作为比较容易观察的实践教学过程,它可以更容易地采用教学方式干预,也可以指定相应的要求让学生去完成,实现对实践过程的全面把控。
结语
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开展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可以有效提升高校教学水平。但是,如何把实践教学从综合的、模糊的“成果评价”转向,回归对教学过程的把控,仍然值得探讨。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和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研究,对实践过程中的“情意标准”和“能力标准”做维度的整理划分,希望为量化可控教学具体指标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从而在实践的教与学中,让教师和学生真正关注过程、重视过程,切实地提高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 宋荣,谷向东,宇长春。人才评测技术[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2
[2] 邢文利.高校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5.
 
作者简介
郑杏月(1981-) 女 河北衡水人 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 讲师 硕士 研究方向:历史学 
万传亮(1988-) 男 河北衡水人 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 讲师 硕士 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卜亚敏(1984-) 女 河北无极人 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 讲师 硕士 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教育教学论坛官网 龙源期刊网 《大众文艺》期刊 《学周刊》期刊

首页 电话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