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出版署审批 ★ 河北教育出版社主办

★ 国内刊号:CN 13-1399/G4 ★ 国际刊号:ISSN 1674-9324 ★邮发代号 :18-219

收录论文
旅游院校基于通识教育上的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12日 09:46 点击: 104 发布:未知
旅游院校基于通识教育上的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1】袁理锋  【2】邓倩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上海市  201418

 
摘要:二十一世纪进入了科技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世界各国都强抓“人才兴国”战略,教育就是其的关键因素,而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中的重中之重。随着2014年6月22日关于全国高校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专门针对中国目前的职业教育工作做出相关重要指示,以此体现了国家党中央对目前职业教育所面临的形势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同时也为中国现阶段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方向指明了道路。高职旅游院校职业教育主要对接的是旅游业,且旅游业属于关联度高、综合性强的产业,旅游行业涉及产业链广泛,涉及到旅行社、旅游交通、饭店管理、景区的规划与管理等环节。因此旅游产业独特的特点决定了从事旅游业的工作人员必须是复合型的人才,不仅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外,而且要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功底和较高的个人综合素质,实现高等旅游教育培养的人才目标。
关键字:就业;核心竞争力;企业需求;教学

一、旅游院校大学生核心就业竞争力内涵分析及构建

(一)旅游院校大学生核心就业竞争力内涵
根据普哈拉哈德和哈默的定义,旅游院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则是指大学生在校学习中所培养并内化的知识、技能及综合素养等能力,在旅游就业市场上具备应对变革与激烈的旅游人才市场的竞争,并且取胜于竞争对手(非旅游专业学生及同专业同学)的能力。能够相对于其他竞争对乎更加有效地向市场提供自己的智力和服务,使大学毕业生找到自己满意的职业并使其具备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
      旅游院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应包括以下几方而:一是思想素养层面的人格品质。包括正确的政治方向、健康的思想情操、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二是旅游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的能力。包括旅游所涉及行业的基知识和基本技能,对旅游业基础知识的不断学习,掌握基本技能才可以受用终身。

二、旅游院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分析
(一)旅游企业对于人才类型的需求
   更倾向选择的是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据调查所示,对于五类人才类型,选择最高的是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占46.67%,而应用型人才的则占了40.00%。而且综观我们的旅游院校,一般都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恰恰忽略了旅游行业的综合型特点。
(二)旅游企业认为毕业生中就业最缺乏能力
旅游企业认为当前旅游院校的毕业生最缺乏的能力前三项是,积极的进取心态、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分别是44.44%、43.70%和41.48%,而旅游院校毕业生自我评价就业优势时则最高项为专业技能,占到75.61%,可见在能力要素上学生与企业的认识上很大不同。
(三)旅游院校毕业生最具备的重要能力和素质
旅游院校的大学生认为就业时最应该具备的能力与素质时前三位的则是:专业素质、工作态度环境适应能力和组织黑市能力与团队精神分别为85.37%、73.17和60.98%,而旅游企业非常希望旅游院校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能力中前三项主要能力为,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分别占68.89%、64.44%和57.78%。可见学生们的认识上也有差异。
(四)旅游企业认为在校期间最需要学习内容
旅游企业认为在校大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内容是团队合作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首先的提升,分别是67.41%、61.48%和52.59%。而学生就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方面最担心的是专业知识学习折不扎实、缺乏相应的技能培训和对就业信息的了解不知,分别占65.85%、63.41%和56.1%。可见学生们均将专业知识的掌握和专业技能放在第一位,而用人单位则将此因素放在第四位。由于认识的不同,学生的努力方向就与用人的重视方向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就直接导致了旅游院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与旅游企业需求之间的鸿沟。而这种鸿沟与其说是学生自身认识的误差,不如说是学校教育在这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引导。

四、旅游院校基于通识教育上的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今天的高职旅游院校教育应该是以专业知识教育为首要任务的同时,始终贯穿学生在通识教育方面的理念,两种教育模式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互为补充,而不能将两者割裂。即人们常说的“专业优势,通识视野”,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平衡、培养学生的可迁移职业能力,增强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提升价值观念
在高校受教育是一个人人生价值观形成的最重要的时间,学生所在的校园环境文化是影响其形成认知理念与精神的重要影响因素,它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学校除了设置教师和教材的“身教”和“言教”之外,应该认识到校园环境是无言的“境教’,笔者非常赞同上海旅游高等学校“景校合五,道业贯通”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
作为高等旅游院校,首先应将旅游企业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除了具备商业文化的布局合理的教学大楼,同时校园内的建筑名、道路名等都可以用当地的知名旅游企业名称命名,而且对于班级的管理也可借鉴知名旅游企业的管理体制,借用企业的总监、总经理模式管理下的分工负责制。在景观布局上,应让学生得以参与、融入环境、涵泳熏陶。其次,要合理利用宣传校训、唱校歌、校史教育、校友来访等相关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培养正确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外聘知名企业、旅游行业的专家、高级技师等来校举行讲座。
(二)结合专业教育教学,提升专业应用能力
旅游专业教育,首先可以设置通、专融合的课程。把社会影响因素纳入教学课程设计之中,使科学、技术、社会成为一个相互促进的整体。其次,在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中体现通、专融合的精神,在通识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应倡导学生培养“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精神信仰,有意识的去引导学生逐渐形成“疑”、“问”、“答”、“真”的思维,提倡培养和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和兴趣,同时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巩固、拓展专业基础知识所蕴含的通识精神,将人文关怀融入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应用之中。
 (三)结合职业生涯辅导,提升自我学习能力
旅游院校的职业辅导,首先在辅导学生的教学方式上,通常分为一是指导式或诊疗式;二是非指导式和非当事人中心式;三是折中式,几种辅导方式相结合,全面了解学生,了解学生面临的困难与问题的症结所在,引导学生找到问题的关键,帮助、引导学生一起寻找解决的办法。辅导方式的合理运用,因不同专业的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辅导方式有差异而有所不同,将前述两种方式合理的结合运用,或根据了解的学生性格、问题的急迫性和严重的程度等特点,而有针对性的采用某一方式,以取得更有效的辅导成果。
(四)结合职业行为养成,提升综合素养
高职旅游院校是旅游各个环节性行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因此强化旅游院校在校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和修养的教育,培养旅游行业需求的适用、实用的人才,是旅游院校的旅游专业所面临的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而我国部分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课程设计体系还停留在注重培养职业技能的层面,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部分旅游院校或专业老师缺乏指导、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意识。
(五)结合终身学习理念,提升专业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学习能力作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模式,即持续表现出创新意愿和创新倾向的自发性与习惯性,坚定的自信、坚韧的毅力、开放的思维、顽强的意志等都是形成毕业生的个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心智要素,也是创新素质重要的构成要件,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内在动力。
最后,旅游院校应深刻认识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对其未来工作生涯的重要性,努力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旅游高职院校基于通识教育下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关于旅游院校的专业职业技能培训的意义与价值所在,从而提升学生所掌握的职业技能的程度,让学生建构和践行职业生存美学,使学生不再做“劳苦担重担”的传统型职业“工匠”,而是新时代的幸福职业人士,使他们在合适的追求功名利禄的同时,也追求个人和职业本身应具备的境界、尊严与自由。其次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专业知识多方位发展,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加快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和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其在旅游行业中的集聚度与长期的稳定性,并能在行业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理才.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    茹凤莲.当代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    吴政.TQM视野下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    周凝,高职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    吴地花,高职通识教育折可行性研究[D],2007;
[6.]    陈肖静,关于高等旅游教育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0,  04;
[7.]    邱石美,中国旅游教育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旅游人才与旅游教学特刊;
[8.]    黄松山.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 12 (2 ): 66-69;
[9.]    李曼丽,杨莉,孙海涛.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 (2 ): 125-133;
[10.]              李慧玲,孟亚.略论通识教育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2):16-18;
[11.]              施炜,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结构分析[J].江苏高教,2010(2):102-103
作者简介:【1】袁理锋 (1970—)男,上海祟明人,本科学历,硕士学位,职称:副教授,研究方面: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2】邓倩(1988-) 女,籍贯:安徽宁国;学历:硕士;职称:初级;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教育教学论坛官网 龙源期刊网 《大众文艺》期刊 《学周刊》期刊

首页 电话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