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出版署审批 ★ 河北教育出版社主办

★ 国内刊号:CN 13-1399/G4 ★ 国际刊号:ISSN 1674-9324 ★邮发代号 :18-219

收录论文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性与研究性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12日 09:46 点击: 824 发布:南宁师范大学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性与研究性
     刘姝婧   
(南宁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西 南宁530001)
 
[摘  要]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是我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必修课程。本文探讨当前城市交通发展新形势下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课程教学改革,分析课程教学特点,反思现状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分别从教学大纲修订,结合交通规划新理念组织教学内容,梳理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教学的实践性与研究性,以及推进考评方法的综合性改革等方面提出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教学改革;实践性;研究性
[作者简介] 刘姝婧,(1984~ ),女,湖南永州人,博士,研究方向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现就职于南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博士未定级)。
【基金项目】:2019年南宁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编号:602021239283)。
 
一、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课程是我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必修课程,是服务于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的专项规划课程,具有一定的技术性和实践性。课程学时为64学时,先修课程为城乡规划原理、城市总体规划,后续课程包括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等。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城市道路横断面、平面交叉等的设计理论和方法,熟悉交通组织管理与道路交通设施的布局原则,协调处理城市对外交通与市内道路的交通衔接,协调旧城更新与城市交通、土地利用与道路交通的关系。
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交通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城市快速发展已大大超出了道路系统和交通设施的承载能力,导致了严重的交通堵塞问题。值得思考的是,交通问题不是简单从交通层面去考虑,而应该结合城市土地利用现状找出问题根源,提供改进策略。另一方面是快速机动化、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城市交通规划开始引入了慢行优先、绿色交通的新理念。在这一背景下,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课程应当与时俱进做出相应的改革。
 
二、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课程特点
(一)综合性与专业性
城市规划发展方向从单一的物质形态规划向综合性、多元性规划转变,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规划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综合型人才,对城市发展有全面的认知,包括建筑、交通、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地质地貌等城市发展的背景和要素,学会分析交通与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通晓规划过程中的各项专业知识,有能力担负专业间的协调工作;熟稔规划的决策体系与过程,动员并发挥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和普通大众参与到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并促成公众参与的意见反过来影响规划的决策。因此,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的课程教学要广泛结合城市发展理论、城市规划设计、交通工程体系、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市政工程系统等多方面知识进行综合讲解。
(二)实践性强
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其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对学生的要求包括:理论体系完整,专业知识面广、实践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全面。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教学尤其强调实践性,要求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规划实践中[1],学会分析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与方法。
(三)教学内容丰富
城市规划专业所设置的道路交通规划课程与交通工程专业所设置的课程不同,后者侧重工程技术层面[2],前者更强调配合城市规划专业主干课程(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而设置的专项规划。随着城市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所涵盖的内容不断更新与补充,不仅包含传统的工程技术方面的内容,更涉及到环境保护(如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旧城更新等城市热点问题。而目前既有的教材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无法涵盖城市发展的前沿领域,甚至知识体系陈旧,已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面对新形势,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相关知识的拓展、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拓展,有针对性、有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改革。
 
三、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课程教学存在问题
(一)课程定位不清晰,内容针对性不强
根据本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课程是城市总体规划的后续课程,也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内容,因此,课程的定位应该立足于规划设计而非工程技术。以往的授课内容包括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城市道路横断面、平面交叉和城市道路排水的设计理论和方法,以及道路总宽度设计、交通量预测、交通组织管理、立体交叉和城市道路公用设施布置的原则,教学内容比较宽泛,且偏重工程技术,并非为城市规划专业量身定制的课程设计,针对性不强。
(二)实践教学缺乏深度,研究性不足
往年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课程实习主要是安排大巴车搭载学生在市内走一圈,并在交通设施场站(如高铁站)等节点进行观察式学习。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感性的知识与体验,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但仍存在认知粗浅,研究性不足的问题。究其原因,课程实习的设计缺乏问题导向研究,实习内容深度不够。
(三)考评方法单一
目前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课程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考试成绩是评定学生学习结果的主要标准。但从历届学生毕业就业情况来看,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一定能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而能够竞聘入职一些好平台的学生往往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一定的实践经验(如在设计院等单位实习过),其学习成绩仅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上的水平。学习成绩与综合能力水平的差距,一方面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教学方法与教学考评等因素也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四、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采取创新的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前提。结合我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计划,本课程教学改革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教学大纲的修订
新版教学大纲将城市规划中的道路交通专项内容进行了归纳,总结为“内-外”、“动-静”、“机-非”、“古-今”四个维度来讲授。所谓“内-外”,指的是城市内部道路网规划和城市对外交通规划的衔接。前者主要包括城市道路功能与分类、道路网规划技术指标、道路网络布局规划、道路设施规划设计等内容,强调城市建成区范围内道路交通系统的完整性、通达性和骨架功能,引导用地开发和城市空间演变。后者,城市对外交通规划是以城市为基点,城市与城市外部区域之间进行人与物运送的各种交通运输系统的规划布局,涉及的内容为城市过境交通的规划布局、对外交通(铁路、水运、公路、航空运输)的线网规划和枢纽布局。
其次,“动-静”维度指的是城市道路网体系与停车系统,前者容纳车行空间,后者供车辆停放,是静止的交通空间。停车系统规划主要包括前期的调查分析、停车策略规划、停车需求分析、路外公共停车设施规划、建筑物配建停车设施规划等内容。这里需要在教学中融入土地集约利用和绿色交通的理念,倡导在大型公建修建地下车库,而非为停车设施设置单独用地。停车设施应考虑其服务半径、车辆的可达性、建设费用,以及保护城市文化、古建筑和景观要素,并注意公共空间的有效利用,例如,充分利用公共设施(如公园、广场等)的地下空间建设地下停车场。
再次,“机-非”维度是将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分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步行系统,后者又称为“慢行系统”。城市慢行系统具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方面是交通功能,慢行系统将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等慢速出行方式作为城市交通的主体,引导居民采用“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的出行方式。这种绿色交通模式可以有效解决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冲突、慢行主体行路难等问题,打造安全、通畅、舒适、宜人的出行系统,减少人车混行所带来的交通隐患问题。另一方面是生活功能,街道为人的各种交往活动提供场所,包括购物、娱乐、休闲等。
第四个维度是“古-今”,即历史城区交通规划与新城交通规划的区别。新城交通规划主要涉及相关地块的拆迁安置问题,历史遗留问题不多。历史城区往往是一个城市的发源地,也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聚集区,现状道路交通系统的承载力往往与居民出行需求不适应,亟需改善与升级。而传统的规划手段常采用大刀阔斧的方式推进旧城改造,由于受用地布局不合理、道路红线规划失当等因素的影响,旧城区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问题十分严峻。传统规划通常采取拓宽、拉直和打通等方法,拆除了大量的传统建筑,破坏了历史空间格局和形态肌理,导致传统街道风貌的消失[3]。因此,教学改革要更新规划理念,帮助学生树立保护历史传统建筑的观念,立足于旧城更新的现状问题,提出交通改善建议和策略,引导学生从历史街区更新保护与生态可持续性的角度理解旧城交通规划的重点内容,以保护历史街区的整体风貌为前提,保持现有的街巷尺度与肌理,提倡小规模的道路“微”改造。
(二)结合交通规划新理念组织教学内容。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的教学内容丰富,但体系较为庞杂,学生在短短一个学期很难吃透所有知识、掌握所有技能。因此,教师应对课程知识结构与教学大纲进行深入分析,丰富知识体系,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做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内容与前沿课题,实现教学体系的完整性和创新性,紧跟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课程的发展趋势。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这门课,是服务于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的专项规划课程,教学过程应该有针对性设计课程内容,使学生在总体规划层面掌握合理布局对外交通设施、道路交通设施、停车设施的能力,在城市详细规划层面掌握合理设计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能力;协调处理城市对外交通与市内道路的交通衔接,协调旧城更新与城市交通、土地利用与道路交通的关系。
(三)梳理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
我国《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规定,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层级。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交通规划是落实城市规划的专项之一,其与不同层级的城市规划体系形成紧密的协调关系,相应地形成了“两阶段三层次”的城市交通规划体系。其中,“两阶段”分别对应于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两个阶段。“三层次”即城市交通规划的战略阶段、交通规划阶段、设施规划阶段,前者偏重宏观性和指导性,后者侧重可操作性。因此,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绿地景观系统规划、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等课程关系密切,要注意各规划体系的相互衔接,避免出现矛盾和不一致的地方,尤其应注意与总体规划在用地布局上的衔接[4]
(四)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技术性、规范性较强,所涉及到的专业知识点也很多,如果照本宣科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感觉枯燥乏味,因而缺乏学习的主动性。鉴于此,在教学改革中特别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重点内容,要求学生除了将课本的知识点学习透彻以外,还拓展学生的思路,设置开放性命题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例如,在学习到城市空间形态这个知识点时,根据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将城市空间形态分为单中心圈层式结构、轴向发展结构、团状结构、组团式结构四种类型。每一种类型的城市空间结构都通过案例来分析其典型特征和优劣势,加深学生的印象。
(五)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教学的实践性与研究性。
以问题导向的方式开展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实际案例,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通过对当前城市交通的热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与规划水平。另一方面,课程实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巩固专业知识,提升综合能力[5]。基于此,在2020年上半年的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的课程实习中,以学生熟悉的校园周边道路为研究对象,分析城市土地利用与道路交通的关系,并对旧城改造过程中道路交通系统的组织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设计,内容如下:
1. 研究土地利用与道路交通的关系
南宁师范大学明秀校区,北临明秀东路(城市主干道),南临衡阳东路(城市次干道)。其中,明秀东路布局了南宁师范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民族医院等大型公共建筑的主要出入口,大大增加了车流量,造成了严重的交通堵塞。作业要求:画出学校周边土地利用现状图和道路交通系统图,包括地铁站、公交站等场站设施以及机动车停车设施的布局,分析城市土地利用是如何影响城市的道路交通组织系统的,思考如何进行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和道路交通规划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2. 研究道路密度与交通堵塞的关系
南宁师范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和广西民族医院都是单位大院式的建筑方式与管理模式。大院占地面积较大,内部道路不与外部城市道路贯通,造成该地段城市道路密度不够(尤其是支路的密度),这也是明秀东路等主要干道交通堵塞的原因之一。因此,事业单位的大院用地不能过分集中在同一个片区。作业要求:如何解决现状单位大院集中布局所导致的道路网密度偏低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3. 研究旧城更新、道路施工等因素对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
现状道路交通堵塞的第三个原因是多个施工场地同时进行,有地产开发施工,有地铁场站施工,还有地下河涌沟渠施工等,几个施工场地在明秀东路这一城市主干道上同时进行,导致交通拥堵问题雪上加霜。作业要求:如何协调旧城改造的交通疏导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六)考评方法的综合性改革。在加强道路交通规划相关知识考查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针对课程本身实践性、应用性强的特点,注重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拓展与应用,考试中设置了一定比例的开放性命题(如论述题),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2020年上半年的期末考卷设计中,除了对道路密度、客运站布局、城市空间结构分析、道路横断面设计等知识点进行考察以外,还在论述题中设置了开放式命题:“什么是绿色出行,谈谈绿色出行对城市交通、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人文历史等方面的影响。”出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发散思维与总结归纳的能力,将复杂的问题以清晰的逻辑线索论述深刻且具条理性。除了闭卷考试以外,教学中提倡采用小组作业的形式完成一个课题,例如培养学生相互协作与沟通的能力,以适应日后规划工作多专业、多部门沟通合作的特点。
 
五、结语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现阶段应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结合我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完善教学大纲修订,结合交通规划新理念组织教学内容,梳理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教学的实践性与研究性,以及推进考评方法的综合性改革等手段,适应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建设对交通规划的新要求,完善我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实现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得当、考评方式科学、全面提升教学实践性与研究性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高悦尔,欧海锋,边经卫.《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课程教学困境与改革探索——以华侨大学为例[J].福建建筑,2017(4):118-120.
[2]傅盈盈,孟海宁.从工程设计向规划设计的转换——《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建筑与文化,2020(2):61-62.
[3]李景.优先保护的历史城区交通改善规划研究——以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为例[J].城市交通,2006(5):63-68.
[4]孙智源,严海,杨洋.“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与“交通规划”课程衔接性的教学改革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38):156-157.
[5]王鹏飞,王慧娇.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的课程教学改革[J].科技资讯,2018(12):149-150.
 
 
Teaching Reform in the Course of Traffic Planning: Practice and Research
LIU Shujing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Planning, Nann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1)
Abstract: Traffic Planning is a required course in the major of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 & Rural Planning in Nanning Normal Universit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raffic Planning, its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teaching reform should be implemented via the content reorganization, the connections among relevant courses and especially the improvement of its practice and research.
Key words: Traffic Planning;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Research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教育教学论坛官网 龙源期刊网 《大众文艺》期刊 《学周刊》期刊

首页 电话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