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出版署审批 ★ 河北教育出版社主办

★ 国内刊号:CN 13-1399/G4 ★ 国际刊号:ISSN 1674-9324 ★邮发代号 :18-219

收录论文
“家国情怀”融入药理学教学的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12日 09:46 点击: 510 发布:广州中医药大学
“家国情怀”融入药理学教学的实践探索
杜先华1, 王颖2,熊天琴1, 周园1,龙泳伶1 
(广州中医药大学1中药学院,2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510006)
[  ]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精神支柱。我们结合我校中医学专业特点,把讲好中医故事,用工匠精神滋养学生;解析传统文化内涵,增强中医药专业自信;培养学生责任、使命和担当意识以及奉献、科学、团队协作精神的家国情怀元素融入到药理学教学实践中,旨在提高学生的素养,使他们能够成为心怀民族担当与国家使命的社会主义医学事业的接班人。
[关键词]家国情怀;中医学专业;药理学;教育教学论坛
[基金项目]2019年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改项目;2018年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杜先华(1969—),女(汉族),湖北十堰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从事药理学教学和研究。
家国情怀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表现出来的一种深情大爱,是对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和自身价值实现所表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也是灵魂深处家国一体思想的情感共识[1] 。家国情怀把民族、国家和个体整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而为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拟定了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2]。其核心表现为个人的自我修养、对家庭责任的担当、对民族与国家的热爱与认同,它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精神支柱[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并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4]。认真领会和深入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高校开展家国情怀课程思政教育,将价值引领与专业课知识有机融合,是践行“立德树人”的一条重要路径。

药理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一座桥梁,是我校中医学专业的必修课,面向三年级学生开设。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培养他们敢于担当、乐于奉献、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和作风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我们结合我校药理学实际教学情况,尝试采用以下几种途径将家国情怀融入专业课教学实践中,以期达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效果。
1、讲好中医故事,用工匠精神滋养学生
    在开展首堂课教学时根据专业特点,用身边的故事感染学生,与学生分享我校中医泰斗、首届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的动人事迹,邓老身前曾立下遗嘱,2019年去世后这份遗嘱被解封,呈现给我们的只有短短的手书几行字:“我能留给儿孙最大的遗产为仁心仁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生是中医的人,死是中医的魂”,邓老用毕生精力潜心研究中医理论并付诸于临床实践,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邓老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的健康奉献的一生。邓老对中医的热爱不仅仅是职业的兴趣,更是对人民健康福祉的神圣使命感。 
另外一个英雄就是2003年抗击非典的白衣战士叶欣,叶欣是我校附属医院急诊科的护士长,在抢救危重非典患者时,她对同事们说:“这里危险,让我来吧!”,把风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别人。当她被传染上肺炎时,对前来为她医治的医生,在纸上颤巍巍地写道:“不要靠近我,会被传染” [5]。在生命的
最后时刻,她心里始终想着的依然是他人的安危。叶欣心怀病人的胸襟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职业道德,而是一种信念,为国为民甘愿牺牲的信念,没有这样的信念支撑,很难做出这样的奉献。叶欣用生命书写了大医精诚,这是无数医务工作者崇高精神的体现。
邓老和英雄叶欣的故事,激励着一代代广中医学子砥砺前行。2019年末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我校附属医院医护人员主动请缨,共112名医护人员分批奔赴武汉抗“疫”前线,在抗击新冠病毒的战斗中,制定出“中医方案”,辨证施治、精准施测、挽救病人生命,充分体现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白衣天使精神。他们成为新时代广中医精神的代言人,用铁肩担道的真本事、硬功夫,诠释了新一代的铁杆中医。
通过追思、缅怀英烈和讲述“抗疫”的英雄故事,让正能量传播得更深更广,让广中医“厚德博学、精诚济世”的精神更加入脑入心。加深学生对“仁德仁术,德术双馨,方可言医”的理解,向学生灌输不懈的职业追求与家国情怀,勉励学生要用实际行动践行医者仁心、精诚济世的使命与担当。
2、解析传统文化内涵,增强中医药专业自信
中医药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为防病治病、人类的生命健康提供了有益帮助。在介绍药物和药理学的发展历史时,告诉学生早在公元前一世纪我国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黄连治痢、麻黄平喘的记载,该书中有不少药物直到现在仍在临床被广泛应用[6]。唐代的《新修本草》是中国第一部由政府颁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明朝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被达尔文在其著作中多次引用,并称之为“古代中国百科全书”,该著作如今仍在国际上享有盛名,广为流传。李时珍被英国李约瑟称为“药物学界中之王子”。2015年中国土生土长的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引起了世界轰动。作为一名药学家,屠呦呦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参加了“西学中”培训,充分吸取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从古代典籍《肘后备急方》中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疟”中受到启迪,获得灵感[7],带领团队经过多年不懈的潜心研究,经历无数次的实验失败后,终于从青蒿中提取、分离出青蒿素,为治疗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疟疾提供了良药,同时也为中药现代化和走向世界提供了典范。
通过回顾历史,让学生认识到中医药的优势和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并热爱自已所学的专业,坚定专业自信,树立起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构筑中国精神。
3、培养学生责任、使命和担当意识
医生的职责与使命就是治病救人、救死扶伤。在抗病毒药物概述教学中,引入中国援非医疗队协助抗击国际埃博拉疫情的感人事迹。2014年西非爆发的大规模埃博拉病毒疫情,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中国积极开展援非抗击埃博拉行动,不仅派遣医疗队开展驻地救援工作,同时还及时研发实验室相关诊断试剂和埃博拉病毒疫苗,并制定中医药防治埃博拉病毒病的治疗方案,对该病进行干预治疗,为当地埃博拉病毒病的防控及治疗做出了重要贡献[8]
而今面对新冠肺炎的全球爆发,中国实施了行之有效的应对之策,当前我国肺炎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有些国家的疫情超出了能够控制的范围,形势严峻。本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原则,中国大力支持国外的抗击新冠工作,采用“一省包一国”的形式派使了医疗救援队出征意大利、巴基斯坦、伊朗等国家,并向很多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检测试剂,分享了诊疗方案。
危难当头中国援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对职业和人类生命的责任和担当,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大爱无疆、甘于奉献、爱好和平的大国道义形象,彰显了一个大国的责任风范。让感人的事迹浸润学生的内心,激发他们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
4、敬畏尊重生命,弘扬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
动物实验是药理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敬畏实验动物是加强医学生“敬畏生命”伦理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在开展第一次实验课教学时融入动物伦理学教育,引导学生不能简单地把动物当做一种实验工具,它们为医学的发展而献出了生命,应该获得被尊重的权利,在实验过程中,要善待它们,在实验结束后,对实验动物施行安乐死,进行妥善处理,不能随意丢弃。通过该思政元素的融入增强学生对实验动物的尊重与关爱,触发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实验动物的感恩之心,使学生毕业从医后能够懂得尊重和爱护患者[9]
在讲解抗艾滋病病毒药物时,联系发生在2018年11月震惊中外科学界的“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事件,介绍基因编辑存在的风险,以及引发大量争议性的伦理问题。教育学生在从事科研和医疗工作时,应具备应有的科学、严谨的态度,提高他们的伦理道德意识,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合乎伦理道德的品行,学习掌握生命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并将这些基本原则内化为自身的行动指南[10]。恪守道德规范,保持对科研伦理的尊重和遵守,绝对不能实施违背伦理道德的科学实验或临床应用。
5、培养奉献、科学、团队协作精神
在讲解降血糖药胰岛素时,以1923年班丁和麦克劳德两位科学家因为发现和使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而荣获诺贝尔奖作为引语,强调在二十世纪60年代,中国科学家们联合起来在国际上无蛋白质合成先例报道的背景下闯过了许多异乎寻常的难关,在当时我国生命科学刚开始发展的起步阶段,经过6年多的艰苦探索之后,终于在1965年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工作。这是人类史上第一个用人工方法合成的活性蛋白质,开创了多肽类物质研究的新纪元,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揭开生命奥秘的漫长征途中实现了里程碑式的飞跃,这也是中国的骄傲,由此获得了诺贝尔奖提名[11]。通过典型事例教育学生要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刻苦钻研,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医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伴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逐年呈上升趋势,向学生介绍目前治疗的药物虽然比较多,但只能不同程度的缓解症状,不能有效防止疾病进展。因此开发出能够延缓疾病进程的药物是医药界关注的焦点。由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上海绿谷制药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新药“甘露寡糖二酸(GV-971)”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阻止病程进展,且安全性好,耐受性强,引发国际关注,已经顺利完成临床三期试验[12]。核心团队—耿美玉课题组在21年间默默坚守和不懈奋斗,用一颗赤子之心,为我国重大疾病的新药研发倾注了所有心血。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励学生,培养他们对“奉献、坚持”含义的更深层次解读。
以上是我们在药理学教学中厚植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初步探索与实践,旨在以正确的 “家国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担当意识来感化学生,培养学生把自身价值的实现同国家民族的事业紧密结合起来,成为心怀民族担当与国家使命的新时代青年,不忘初心,在激扬青春、开拓人生的进程中书写无悔的壮丽篇章。
 
[参考文献]
[1] 刘颖.高职院校以军训为载体的学生家国情怀培育路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26):253-254.
[2] 张凯,赵玉梅,代秀峰,等.理工科院校学生家国情怀培养路径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8(4):37-39.
[3] 梁家妍.论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124-126.
[4] 习近平.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2019-02-03,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2/03/c_1124084002.htm.
[5] 陆金国,邢远翔,陆铁琳,等.永远的白衣战士—追记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J].中国护理管理,2003(2):49-51.
[6] 袁颖,朱国福,杨柏灿,等.立足文化内涵实施课程育人—中药学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探索[J].中医教育,2018(4):27-30.
[7] 郑宝江,陶雷,高瑞馨,等.“植物学”课程教学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9(5):38-41.
[8] 张宁,周双男,杜宁.中医药防治埃博拉病毒病的军民融合机制初探[J].传染病信息,2017(4):246-248.
[9] 黄姗姗,刘慧萍,张国民等.浅谈高等中医药院校实验教学中的动物伦理学问题[J].中医教育,2016,35(2):36-38.
[10] 费鹏鹏,李才华.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问题与监管对策[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4):28-33.
[11] 林其谁,李伯良.成功进行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中的科学精神[J].生命科学,2015(6):670-672.
[12] 耿美玉.S2-2 新型抗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甘露寡糖二酸[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7,31(5):459-460
A Practical Exploration on the Integration of "Family and Country Feelings" into Pharmacology Teaching
DU Xianhua1,WANG Ying2,XIONG Tianqin1,ZHOU Yuan1,LONG Yongling1
1Schoo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2School of Marxism,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006,Guangdong,China)
    Absrtact: the feelings of home and country are the ideological ess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important spiritual pillar of national cohesion.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Medicine Specialty' characteristics of our school, we integrat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tory, nourish the students with the spirit of craftsman, analyze the connot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strengthen the self-confidence of Chinese medicine specialty, and train the students' responsibility, mission an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s well as dedication, science and teamwork spirit.
  Keywords: feelings of home and country; specialty of TCM; pharmacology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教育教学论坛官网 龙源期刊网 《大众文艺》期刊 《学周刊》期刊

首页 电话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