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出版署审批 ★ 河北教育出版社主办

★ 国内刊号:CN 13-1399/G4 ★ 国际刊号:ISSN 1674-9324 ★邮发代号 :18-219

收录论文
专业课程教学反思与改革-以森林生态学课程为例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12日 09:46 点击: 280 发布:塔里木大学
专业课程教学反思与改革-以森林生态学课程为例
吕瑞恒,陈家力,梁继业,周正立
(塔里木大学 植物科学学院,新疆 阿拉尔 843300)
 
【摘  要】本文以林学专业森林生态学课程为例进行反思与总结,针对教学目标与教学设计、课程教学实施、课程实践、课程考核与评估四个方面进行调整与完善,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知识点,结合塔里木大学实际教学情况,从教师的角度综合分析课程改革的目的与思路,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课程教学;改革;学生为中心;信息平台;教育教学论坛
 
 【基金项目】思政课程示范课题(2201029031);
【作者简介】吕瑞恒  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
 
Reflection and Reform of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Teaching: a case study of Forest Ecology course
 
Lu Ruiheng, Chen Jiali, Liang Jiye, Zhou Zhengli
 
(school of Plant Sciences, Tarim University, Alar, Xinjiang 843300)
 
Summary: this paper takes the forest ecology course of forestry major as an example to reflect and summarize, adjust and perfect the teaching goal and teaching design, curriculum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curriculum practice, curriculum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teaching knowledge point, combine the actual teaching situation of Tarim University, and comprehensively analyze the purpose and train of thought of curriculum reform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eachers. It provides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Key words: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 student-centered; information platform.
课程教学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和落脚点,教学方式改革的具体实施最终应落实在课程教学之上。森林生态学课程是林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为认识与探索林木发生发展规律、分析与指导林业经营与生产提供理论指导,涉及植物学、树木学、土壤学、植物生理学、农业气象学等课程内容。通过森林生态学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林木之间、林木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林木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对认识自然、指导林业生产与管理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1]。作者在近几年森林生态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与总结,深刻认识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缺乏专业兴趣、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2,3]。同时,老师自身教学能力也需提高,例如缺乏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教师角色定位不够准确、教学理论与技巧不完善[4,5],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与课程设计
以往设定教学目标层次设置不明确,课程设计与教学目标存在脱节问题,课程设计不能完全体现教学目标,而且课程设计过于单一,理论知识与实践不能紧密衔接,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习,以课程为载体,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相关技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目标制定与课程设计过程中,需要依据学生基本情况,按照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不同层次设置教学内容。塔里木大学位于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北缘,风沙危害严重、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植被的生长必须要面对干旱、盐碱等逆境条件,即使在这样恶劣的环境条件下也有胡杨、灰杨、柽柳等植物依然可以存活。通过森林生态学课程学习结合参观教育等形式,将周边自然环境特点与传统优秀文化内涵融入课程教学知识点,既让学生深刻掌握专业知识,也让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弘扬与传承。
2.课程教学实施
过去课程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主体,多采取“满堂灌”的方式进行课程教学,致使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教师与学生之间有距离感,严重影响教学质量。越来越多的老师意识到,大学课程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定位是引导学生认知,掌握适应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激发学生兴趣,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师在课前应该将相关教学资料通过信息平台在线提供给学生,包括课件、教学大纲、阅读资料与阅读要求、相关授课视频资料以及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目的是要求学生明确自己所学课程内容、课程要求,通过课前自主学习使学生做到课前预习,提出自己所学内容困惑、难点,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有利于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课堂教学的开展与课前学生自学材料有重要连接性,要求学生按时阅读或者观看老师所提供的教学资料。课堂开始,首先针对课前提供的问题要求学生以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观点,总结出组内观点。各组向大家展示观点,调动学生参与思考和总结,分享观点,有利于学生思维开阔。老师针每组观点进行点评或者总结,通过问题引出课堂所讲内容,进行讲解。最后,可以进行课程内容总结、学生质疑、课堂小测验或者布置课后作业。
课堂教学知识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与切合。以森林生态学课程为例,可在以下课程教学内容中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结合。诸如,个体生态学中以胡杨、柽柳等新疆植物种为例,从个体生理生态学角度来认识其对脆弱恶劣的生态环境适应性,结合社会责任意识、个人道德提升、胡杨精神、老兵精神进行教育和引导。种群、群落生态学以荒漠干旱区主要植物种群学习,以种群发生、发展,群落结构的形成进行专题讲座学习,结合兵团精神、兵团发展史、学校发展史进行主题教育。以恢复生态学理论为基础,针对荒漠干旱区极端脆弱环境进行专题讲座,结合生态文明教育,构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
3.课程实践教学实施
知识学习的目的是为应用于实践。通过实践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够使学生明确如何认识自然,应用于生产实践。以往森林生态学课程实习仅仅要求学生提交实习报告,考核仅仅依靠出勤率与实习总结进行,考核形式单一,考核覆盖面不完整,并不能完全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该课程属于综合性实习,应以分组方式进行开展实习,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基本野外调查方法,系统了解荒漠干旱区自然环境及植被状况,通过分析测定、数学计算,分析结果,解释原因,最后以ppt汇报的方式展示汇报,考核应贯穿于整个实习过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吃苦耐劳精神,通过小组汇报的形式,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4. 课程考核与评估
过去程课程考核过于单一,课堂考勤、提问、作业完成情况占30%,考试成绩占到70%,出现学生“课堂出勤不出力,考试前突击学习”的现象,多处于应付状态,也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大学教育考核不是目的,应该是督促学生全方面综合能力的提高。课程考核与评估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课程考核成绩应包括五部分: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课程互动参与度、观点陈述表达能力、实践技能考核、课程考试,其中课程考试成绩占整个考核成绩的50%,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占10%,课程互动参与度占10%,观点陈述表达能力占15%,实践技能掌握情况占15%。
5.课程改革的思路与变化
5.1 教学理念的转变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具备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学历较高,但是缺乏正规师范院校所具备的教学基本理论知识,仅仅是在入职前进行简短培训,缺乏系统性,同时走上讲台之前,并没有经过严格的试讲程序,只是在后期教学实践中进行不断的摸索与学习,这对教师自身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有较大的影响。系统化了解高等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向教学经验丰富教师学习,不断学习总结,提升自身教学技巧和教学能力。
5.2 与时俱进,信息化手段的应用
信息化时代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互联网+教育”使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更加丰富,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与途径更加多样化,需要老师有效的利用与引导。例如,梅西大学专门开发的学习管理平台(stream),为教学资源分享、课前课后师生互动、远程教学提供平台,方便学生预习与复习,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课堂组织形式多样,可以选择视频举例、在线问答,利用信息平台如Top Hat、Poll maker、Survey Monkey等丰富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近年来,国内MOOC(慕课)、微课、雨课堂、微视频等新型在线学习与教授方式,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搭建更多互动平台。在此背景下,要求我们大学教师扩充自身知识体系的基础之上,花费部分精力在网络、软件的学习应用上来适应新型教育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侯继华, 张春雨. 以人为本的“森林生态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 中国林业教育, 2015, 33(1): 49-52.
[2] 陈平.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理论思考与体系构建,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8, 37(2): 28-30.
[3] 胡其昌. 中新高等教育专业教学差异比较研究, 现代商贸工业, 2012, 16: 142-144.
[4] 马宁.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与提升策略, 时代金融, 2018, 684: 342-343.
[5] 赵菊珊. 中国、新西兰重点大学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比较研究, 中国大学教学, 2007, 3: 86-90.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教育教学论坛官网 龙源期刊网 《大众文艺》期刊 《学周刊》期刊

首页 电话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