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慕课”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李会杰
(天津理工大学,天津 300384)
【摘 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集理论知识教学、心理体验与训练为一体的教育课程,是传播心理健康知识的主阵地。“慕课”以其优势特点能够很好的解决专职教师资源不足以及教师教学水平不够而影响学生学习的问题,同时能够通过互动交流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及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效率,将会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慕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教育教学论坛
【基金项目】教育部教育信息管理中心“'MOOCs'视野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深度融合研究”项目“MOOCs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研究”(EIJYB2015-076),2017年天津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题项目“基于慕课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研究”(XLZX-G201706),天津理工大学校级教学基金项目“MOOCs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研究”(YB15-41)
【作者简介】李会杰,男,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On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MOOCs" in the Teaching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Li Huijie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384)
Abstrac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an educational course which integrates theoretical knowledge teaching,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and training, and is the main position of spreading mental health knowledge. Because of its advantages, "MOOCs" can solve the problem that the shortage of full-time teachers' resources and teachers' teaching level can affect students' learning.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establish a goo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through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and improve the autonomy and efficiency of students' learning, which will greatly promote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Key words: curriculum reform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MOOCs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特点及其困境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传播心理健康知识的一个主要阵地。2011年教育部出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文件,极大地推动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普及。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面临着传统高等教育的一些共性问题,比如固定的课堂教学模式、简单的理论说教、缺乏互动与分享的单向知识灌输等问题,与实现既有心理知识的传授,心理活动的体验,还有心理调适技能的训练等,是集知识、体验和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课程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2018年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开发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等在线课程,丰富教育教学形式。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手段,有效改进教学方法,通过线下线上、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心理情景剧等多种形式,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各高校正在认真落实中央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在心理健康课程教育教学体系、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开展一系列实践探索。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高校都能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充足的资源和支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然面临部分学校重视不够,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融于其他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而不开设相关课程的理念错位、以及高校在教材选择上忽视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学校师资配备问题导致非心理学专业背景的教师背书式教学等问题出现。
二、“慕课”的特点及其优势
“慕课”即“大规模网络开放在线课程”,最早出现在2008年9月加拿大学者乔治·西蒙斯和斯蒂芬·唐纳应用开设的课程Connectivism and Connective Knowledge Online Course (CCKO8)。与传统的只有几十个或者上百个学生的课程不同,一门“慕课”课程的学生可以成千上万,甚至十几万人。“慕课”以兴趣为导向,只要感兴趣都可以注册学习,且“慕课”学习是在网上完成,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
1、开放共享性
“开放”是“慕课”的首要特征,虽然学习者可能在人口、地域、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存在差异,但知识却应该是免费共享的,我们对学习的期盼都能够在“慕课”平台上最大程度的得到满足。
2、大规模参与性
大规模参与是“慕课”开放性的具体表现。“慕课”学习和传统课堂授课学习不同,它不是个人发布开设的一两门课程,且“慕课”平台大多不限制注册人数和课程浏览学习人数,那么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都可以快速的通过在平台注册用户而实现自由参与课程选择和学习。
3、课程资源的精品化
在“慕课”平台上,分模块的短小视频是一门“慕课”课程的核心资源,而且这些课程的主讲教师通常是由高校教学名师担任。许多“慕课”课程视频中还置入一些小测验,帮助学习者在学习课程的同时即时评估反馈学习效果。此外,学生能够自己的学习掌握情况对课程视频进行步暂停、回放等控制操作,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究与巩固。
由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大多在10分钟左右,因此,将课程按模块内容制作成5-15分钟的短视频刚好能与学生保持注意力的最佳时长需求相适应。经过精心设计的课程视频可以较好地突出学习的重点、要点和难点,能够大大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此外,在学习过程中穿插的测验、活动训练等互动环节,可方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信息片段进行回忆和强化,从而极大地提升学习效果。
4、教学分析大数据化
“慕课”教学过程中由于大规模学生学习、交流和信息资源的不断更新,必然产生复杂的海量数据,“慕课”平台恰好能够记录保存这些学习数据。在慕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要观看视频完成测验,还可利用平台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交互讨论,进而留下更多的学习数据痕迹。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学生学习大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让数据反映学生学习状况。
三、“慕课”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影响
1、解决心理学专业背景专职教师资源不足问题
虽然《纲要》要求,各学校要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但现阶段仍然很难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全部由专职教师授课。而“慕课”依托“互联网 +”的优势,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对任课教师、教学条件等方面的诸多限制,特别是使教学不再受时间、地点限制,能够方便的给学生提供优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从而使得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相对短缺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2、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慕课”的视频教学资源是教师多年来日常教学经验与总结,通过“慕课”平台,国内外的教师可以通过“慕课”课程梳理总结分享本人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技能、特色成果等经验,在给学生教授课程知识的同时能够为同行教师教学提供借鉴参考,从而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3、搭建师生关系互动平台
“慕课”的流行在于其能够通过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来建立师生间新型的沟通关系联系,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更多加入了互动讨论、作业等环节,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理念。而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恰恰缺少这种多形式教学方式,为了实现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间的积极互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借助网络授课平台来实现解决这一问题。利用“慕课”这一教学形式,方便学生在平台上提出日常生活、学习上所遇到的各种困惑,教师可以在平台上对学生关注较高的问题给出的答案或者线下答疑辅导,这不仅提升了教与学的效率,也促进了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4、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
“慕课”的一大优势在于课程的开放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时间的安排、兴趣及学习状况自主选择学习课程,同时也可以根据实际自发选择学习内容安排学习进度,完成线上讨论和随堂测试和作业。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实现对学习全过程的自我管理,从而实现全方位系统化学习,对学习知识的掌握更加立体化,也便于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学习大数据开展个性化学习帮扶与指导。
四、结语
“慕课”能够很好的弥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出现的专业教师不足、教学水平不够、缺乏互动与分享等问题,能够搭建师生间互动平台,引导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主动性,能够提升学生对课程的体验。“慕课”将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对更好的服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Z].
[2] 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18〕41号)[Z].
[3]赵陵波,陈明玮,任志洪.基于EBP的“慕课(MOOC)”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4):88-91.
[4] 申雯.慕课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38):77-78.
[5]赵山,李焰.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主渠道教育中国化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7(19):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