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研究生的就业形势、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以广西科技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为例
潘勇才,张玉薇,刘青正
(广西科技大学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摘要:研究生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人才的主要部队,其就业质量影响着国家各个高新技术领域的发展,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本文针对毕业生就业能力专门对广西科技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研究生进行调研、调查研究,分析当前就业形势,总结存在的主要就业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的培养模式,以提高研究生的就业能力,增强其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
关键词:就业能力,研究生,就业问题,培养 教育教学论坛
A Study on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the Graduates
Abstract:As the main force of national high-tech talents, the graduate students' employment quality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high-tech fields, 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is paper, the graduates' employment ability is specially investigated and studied for the master graduates majoring in "Control Theory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of Gu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n the current employment situation is analyzed, and the main employment problems are summariz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improved training mode is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graduates' employment ability and enhance their competitiveness in the talent market.
Keywords:Employment ability, Graduate Students, Employment Issues, Training
一、当前的就业形势分析
人才是科技发展、社会文明进步、人民生活奔富康、复兴中国梦的坚强后盾及推动力量。经几十年的改革发展,在当前中国正处于走向繁荣复兴的关键时期,采用创新的培养模式同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高速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和智力支撑,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历史转变,是我国始终面临的重大课题和不懈推进的重要事业。作为将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就业是国之所安、政之所系、民之所盼[1]。最近10年,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和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就业难、择业迷茫等成为了当前就业形势中突出的问题。近几年,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95万人,较2016年增加16万人;2018年达到820万。自2011年以来,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按照2%-5%的同比增长率逐年增长,近8年间累计毕业生人数已达到5895万人。巨大的就业人数带来的是人才之间激烈的就业竞争和压力,面对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必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赋予人才在竞争中的拿得出手的技术;另外,在专场会议又强调必须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保证人才不落后[2]。就业问题如果不解决,势必会导致诸多社会问题,毫无疑问,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当前最大的民生工程之一[3]。
研究生作为高校毕业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技术储备、管理水平上较本科毕业生有一定优势,但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且随着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及其它原因,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表1为近10年毕业研究生的数量,在10年之间,就业人数基本翻了一倍。
表1.近10年毕业研究生数量(单位:万)
年份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毕业人数 |
32.4 |
36.1 |
38.6 |
44.9 |
47.4 |
49.5 |
51.7 |
53.9 |
55.1 |
51 |
但是,相关统计和研究表明,最近几年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率却有降低趋势、已就业的学生就业情况并不理想,即将毕业的学生普遍存在择业迷茫、职业定位不准确、技术不过关、面试技巧低、好高骛远、随意攀比等现象,在就业的前几年存在职位不适应、职业心态不稳定、职业上升潜力不足、工作压力大等心态。
二、毕业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作者对广西科技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近5年的硕士毕业研究生进行了调研、调查研究,存在的主要就业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择业存在困惑。就业时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不愿意到基层工作,在选择单位时,过多地考虑待遇、地理位置、单位知名度、工作强度,或选择大部分趋向国家企业,事业单位等工作比较稳定的岗位,存在扎堆现象。没有针对性地深入了解当前个人研究或者兴趣方向的单位,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方向比较前沿,此类工作岗位的单位较多是新兴单位,处于发展期,如果能选择这类企业工作,对于个人而言,会得到较多的锻炼机会,从而快速提升个人的工作能力。
(二)对行业洞查力不强。毕业生缺乏行业信念,在工作一到两年内有较为强烈的转岗倾向。特别是作为一所二本院校,相对于985、211等院校的毕业生而言,有一定的学缘劣势,在技术行业内可能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到个人的就业竞争信心。就目前而言,大多数的高新企业都是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撑,只要努力、踏实地提高个人的技术能力,同时坚定地走当前行业前进的路,就可以立足于激烈的行业竞争当中。
(三)专业技术不够突出。毕业生就业初期缺乏行业工作经验,专业知识面不够宽广,专业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专业方向的技术不够拔尖。就业初期是从学生转变到技术人员或者管理人员的阶段,缺乏经验,如果不能及时跟进所学方向技术的发展,在对应的岗位上得到较快的发展是存在一定难度的。
(四)就业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除了专业技术外,就业的综合素质在职业生涯中也非常重要,如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为人处事的态度与行为、听与说能力欠缺等。如果处理人际关系不够成熟,工作之中在技术上不能胜任师父或者徒弟角色,在职位中不能转换领导与员工的上下级关系,也会造成职业上升的瓶颈,严重影响职业前景。
三、针对当前就业形势的建议
导致当前毕业生存在诸多就业问题的原因,毕业人数的增加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影响研究生就业还包含硕士研究生个人能力、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培养方式、用人单位需求、国家政策、家庭原因以及中介组织等众多因素[4]。在调查中发现存在的主要研究生就业问题、就业情况也能反映出高校培养过程中的问题,高校的就业压力也逐渐增大,在此提出相应的培养模式改进建议,以提高研究生的就业能力,增强其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
(一)开展更多就业指导。学生可以通过个人和学校获取就业知识,对于学校而言,开展更多的就业指导,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与特点,为学生制定更好的就业目标,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决策能力,另外,学生还可以学到一些就业的技能,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5]。
(二)提升学生的学术水平。作业研究生出去就业,专业水平是体现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只有提高专业水平,才能立足于行业的激烈竞争当中。学校应该开展更多学术报告或专业选修课,学生拓展视野。提供足够参加学术会议、学术交流的机会。同时,应当鼓励考博,积极探讨学术,勇攀学术高峰。
(三)完善培养模式并寻求创新。在研究生几年的培养过程中,学校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以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导向,引导学生更好就业。把握导师作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提高导师队伍水平。修订培养方案,更符合当前社会的需求。加强培养过程的监控,重点放在开题报告,中期考核,与毕业论文水平的提升上。
(四)丰富在校学生的活动和学习形式。除提高学术水平外,学生应当全面发展,通过各种活动和专业外的学习提高综合就业素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和组织各种学科竞赛和文艺、文体竞赛,培养学生追求创新、善于总结的习惯。
四、总结
通过校际交流、企业访谈和问卷调查等多种研究渠道对“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毕业研究生进行就业跟踪调查,分析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突出问题,并提出对培养单位的建议,从研究生个人、研究生培养单位、用人单位等多个层面提出有效的改进策略。
参考文献:
[1]研究生质量从何而“严”—对话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N].光明日报,2014-3-18(05)
[2]韩映雄,高新柱.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历程与经验[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1,(1): 10-18.
[3]韦明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D].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2005
[4]廖文武,陈文燕,郭代军.研究生教育质量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2):11-14
[5]刘晓黎,张莉.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支撑“双一流”建设的对策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4):11-15
作者简介:潘勇才(1987-),男,汉,广西玉林人,工学硕士,广西科技大学讲师,兼研究生秘书,主要研究方向为模式识别。
基金项目: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JGY2019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