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实战型”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刘海燕,楼偶俊,于莹莹,朱毅
(大连外国语大学 软件学院,辽宁 大连 116044)
摘 要 为了能够紧随软件外包产业发展趋势,培养更多符合企业需求的软件人才,努力探索如何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推进校企合作,同时引入研究型教学模式和多元化评价体系,切实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在软件外包项目开发中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加贴近软件外包企业的岗位要求,培养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等方面得到融合发展的实战型人才。
关键词 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实践能力 教育教学论坛
A Study on the Innovation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the "Actual Combat" Software Outsourcing Talents Based on the Employment Orientation
Liu Haiyan, Lou Oujun, Yu Yingying, Zhu Yi
(School of Software, Dalian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Dalian 116044, Liaoning)
In order to follow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software outsourcing industry and train more software talents who meet the needs of enterprises, we strive to explore how to reform the existing talent training model, optimize the curriculum and promot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In the same time,introduce research-oriented teaching mode and diversified evaluation system, to improve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computer major students in software outsourcing projects, and mak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is closer to the post requirements of software outsourcing enterprises, and train actual combat talents whose scientific foundation, practical ability, humanistic literacy and other aspects are integrative developed.
Key words: Software Outsourcing; Talent Training;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Practical Ability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近年来,服务外包全球化发展趋势逐渐形成,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信息化建设工作发包,交给更专业或者成本更低的接包企业来完成。培养服务外包人才能够充分满足社会需求,实现企业与高校之间的人才输送对接,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软件外包产业需要大量国际化、专业化的软件技术人才。服务外包人才必须至少具备以下几种能力:一是熟练掌握软件开发的知识和工具;二是熟悉软件外包项目的开发流程和规范;三是了解项目涉及到的专业领域知识;四是具有一定的外语应用水平和多元文化包容能力;五是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
高等院校是我国软件外包人才最主要的来源,而传统的软件人才培养没有提升到国际化视野的高度。目前的软件外包人才普遍存在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缺少工程经验积累,沟通和协作能力较弱等问题,无法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而大部分企业只关注盈利,不愿意承担应届毕业生的学习培训成本,由此出现了供需矛盾。因此,我们需要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改革和创新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机制,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探索如何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国际化、复合型、实战型的软件外包人才,为软件外包产业输送真正能够满足需要的毕业生。
2 优化课程设置
计算机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特点,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具备程序开发思维,还要培养自主学习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课程设置除了通识教育之外,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1)程序编写
a)计算机基础课程群
包括计算机导论、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算法分析与设计、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网络管理与维护等。
b)Java课程群
包括 Java程序设计、Java 高级编程、Java Web开发技术、Java多媒体等。
c).NET课程群
包括C#程序设计、.NET WinForm 编程、.Net多媒体技术等。
d)其他编程语言
包括C程序设计、Python、Android程序开发、网站设计与开发、移动软件开发、XML应用基础等。
e)软件工程课程群
包括软件工程与项目管理、管理信息系统、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软件测试技术、用户界面设计等。
(2)数据管理
包括数据库原理、Oracle高级、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等。
(3)文档撰写
包括软件文档写作、毕业论文撰写等。
(4)实践积累
包括Java项目实训、.Net项目实训、企业实训、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5)外语应用
包括日语、英语、韩语的系列课程,如基础外语、外语精读、外语视听、外语会话、商务外语、外语泛读、外语基础写作、外语笔译等。
3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丰富网络学习资源
在信息发达时代,大学生作为互联网技术的主要参与和推动者,具备熟练借助于网络进行信息检索的能力,在个性化学习需求的驱动下,会寻求课堂外的知识获取方式。我们需要为学生提供便利条件,推出更多精品课程,逐步开发网络教学辅助平台,积极开展教学信息化建设工作
[1]。
(2)制定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岗位职业技能,嵌入国际化标准课程体系,对接国际职业资格认证,开展国际化职业技能考核,培养适合国际服务外包产业需求的软件外包人才
[2]。
(3)完善校企合作
与企业合作,建立软件人才培训基地,采取学校和企业双导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定期选派教师到一流企业进行学习交流和培训,聘任企业的专业人员传授实践经验,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去企业实习。
(4)引入研究型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实践,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选拔优秀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和竞赛活动,帮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提高科研能力。
(5)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计算机课程应用性强,考核方式也需要多种多样。实现无纸化考试,在传统的试卷评价基础上,引入平时作业、项目实践、考勤、答辩、参与程度、贡献大小、成果质量等评价要素,构建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6)开展三段式教学模式
第一阶段(1~4学期)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阶段(5~6学期)主要开展项目集训,以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外语水平。第三阶段(7~8学期)着重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岗位技能
[3]。
(7)建设实践教学基地
在校内建立实训中心,为学生提供仿真环境。在企业内共建实训基地,在真实环境中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行业适应能力。推进境内外联合办学,开辟海外实践基地,健全学生交换机制,提高海外实践和适应能力
[4]。
4结束语
软件外包人才不仅需要掌握软件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熟悉软件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维护以及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了解软件工程规范和标准,还要经过系统化的软件工程实践训练,具有参与实际软件项目开发的专业能力,尤其是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具备自我终身学习的能力。这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式都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需要不断努力、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赵珂,李萧.“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7(32):66-70.
[2] 周洪斌,许礼捷.“1+1+N”高职院校国际化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方案探讨与实践[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 报,2017(20) :27-30.
[3] 毛杰,党中华.复合型IT服务外包人才校企一体化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大学教育,2016(1):12-15.
[4] 祝义,朱晖,梁银.面向服务外包的高校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3):166-168.
作者简介:刘海燕,大连外国语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楼偶俊,大连外国语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图象处理与数字水印技术;于莹莹,大连外国语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数据挖掘和信息检索;朱毅,大连外国语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
基金项目:2017年度大连外国语大学教学改革项目“以就业为导向的“实战型”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编号:2017Y44)、2017年度辽宁省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大数据环境下非结构化文档检索方法研究”(编号:20170520100)。
收稿日期:2018-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