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出版署审批 ★ 河北教育出版社主办

★ 国内刊号:CN 13-1399/G4 ★ 国际刊号:ISSN 1674-9324 ★邮发代号 :18-219

论文鉴赏
学分制教学管理机制与体制系统分析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12日 09:46 点击: 485 发布:(河套学院教务处,内蒙古 巴彦淖
学分制教学管理机制与体制系统分析 
王 烽
(河套学院教务处,内蒙古 巴彦淖尔 015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体制在不断改革,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更加注重课程设置的深度和广度,教学体制也在慢慢改革,由以往的学年制慢慢过渡为学分制。在学分制的教学体制下,传统的教务管理系统已经不能满足要求,所以高校就要基于学分制来重新设计教学管理系统。本文就学分制教学管理机制和体系系统进行分析,旨在与同行交流,为学分制教学管理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分制;教学管理机制;教学体制
课题项目:2018年河套学院教学专项研究项目-学分制下教学管理体制研究(项目编号:HTXYJX18001)。
作者简介:王烽(1977-),男,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人,软件工程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软件开发、教学管理。
 
 
引言
    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是高校管理未来的主流趋势,学分制作为一种动态的教学管理模式,要求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要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资源,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做好反馈,为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以及学校对教学资源的调整提供重要的依据和参考。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就要求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机制和教学管理体制更加灵活,建立一套完善和安全的信息系统支撑,这样才能促进学分制的顺利实施。
一、学分制教学管理机制的系统分析
1.学分制教学管理机制模型。学分制教学管理的提出是为了培养出更多高质量和高规格的人才,要想充分发挥出学分制教学管理体系的重要作用和价值,促进学分制教学管理的良好运行,就要求在协调好学分制机制的内部沟通,也就是要做好学校之间的学分互通和互换,建立能够实现师生交互和互动的导师制,同时匹配好学生选择课程的自由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口径宽度。在学分制的模式下,要想取得来更好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就要求要优化优秀教师的聘任机制,通过优化的聘任机制来选拨和引进更高素质、高教学水平的教师[1]。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动态反馈和评价,随时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动向,并适时加强指导,避免学生在课程选择上太过随意和缺乏目的,因此要建立完善的学分绩点制。学分制的实施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能够调节学分制的因素包括目标调节机制、沟通协调机制以及环境适应机制,其中目标调节机制又体现在教育教学观念、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人力资源的需求方面,而沟通协调机制主要体现在导师制、选课制以及学分互通互换制上,环境适应机制体现在思想政治工作、招生就业机制和教学资源保障方面。
2.学分制教学管理机制的内涵。学分制教学管理机制的正常运行要确保外压力和内阻力的动态平衡,其中外压力能够决定机制的内部功能,也就是选课自由度、教学资源保障等。内阻力主要是由教师、教学资源、选课体系以及教学观念等决定,而外压力则表现为外界各种因素确定的招生就业体制和人力资源需求方面。学分制教学管理系统内部的张力动态匹配发生变化会导致学分制教学管理功能的变化,或者变强,也可能减弱,因此系统内部张力的变化能够导致系统结构变化和功能变化,而变化的灵敏度则主要由整个系统的自我完善能力、自我协调能力和自我组织能力所决定。学分制教学管理机制会在外部约束所产生的巨大压力下出现转换,也就是当外部的环境发生变化时,那么学分制教学管理机制就会不能适应当前的情况,这时就需要转换,外部约束所产生的压力越大,学分制教学管理机制在转变过程中也会面临着越大的阻力,其中阻力就是学分制教学管理机制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相关联系的复杂程度。所以说,外部压力是学分制教学管理系统机制转换的动力,而内部阻力则是机制转换的约束力。
3.学分制教学管理优型机制的特征。对于优型的学分制教学管理机制来说,其应该具备一定的特征。首先其存在的价值以及组织水平要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或者在持续提升。优型的学分制教学管理机制的发展基础和起点为非平衡和开放,因为只有开放才能交换,而非平衡才能促进交换,如果一个系统一直处于平衡的状态,那么最终这个系统会慢慢衰退,因为教育的外部环境在不断变化,学分制教学管理机制也应该处于不断变化和完善之中[2]。学分制教学系统要表现出稳定性,但是这种稳定性是教育功能方面的稳定,并不是指其一成不变,而是在系统内部不断调节表现出来的结果。系统功能的稳定性是指其在应对外界环境的干扰和影响时,能够抵抗外界环境的感染,发挥负反馈效应,而教育行为规范以及教育价值观也会在学校组织中保留,在保留的同时又不断进步和调整,以更好适应新的环境。
二、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的系统分析
1.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的模式。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是对起核心作用的子系统集中控制的结构,其中起核心作用的子系统包括学籍管理系统、教学资源保障系统、质量控制系统、选课中心、招生就业配套体制和思想政治工作,对于不同的系统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要注重不同系统之间的融合和交叉,将不同的子系统整合在一起。
2.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的内涵。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各个子系统之间具有相互关系,其中每一个子系统都要能够满足学分制提出的要求,并且能够及时向上级的机构提供可靠和真实的信息。上级机构要结合子系统反馈的信息来对各个部门在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下的执行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向学校的决策层提出有效的意见和建议[3]。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能够对全局造成巨大的影响,对全局具有监督和协调的职能,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主要实行集中管理的方式,以实现统一规划和管理。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有中心化的系统,而在中心化的过程中各个子系统都在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子系统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和丰富,在实现系统功能的过程中,子系统之间的内部联系也在增强,并朝着有机化的方向发展。
三、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系统的制度建设
    在学分制实施的过程中,高校面临着很多问题,加强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系统的制度建设要基于实际的问题出发,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的目标和结果。在学分制的建设和规划中,一定要考虑到学分制的可操作性,制定可操作性强的思维模式标准和行为规范标准,包括各个方面的管理方法、管理要求、工作方法、工作要求以及技术方法和要求等,并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来进行协调,并发布出来,将其作为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师生必须要共同遵守的一些准则和规定[4]。学分制的结构分为表层结构和里层结构,其中表层结构是师生行为规范的标准,而里层结构是人们任课的一些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包括在具体教育教学模式中的方法和表现出来的思维模式。因此,高校在建设学分制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要确定学分制的教育价值观标准以及行为规范的标准。学分制的标准化建设应该通过学校内部管理标准化、选课管理标准化、成本标准化和信息标准化这几个方面来实施,其中内部管理标准化最为关键,要求要建立标准化的组织原则、责任制、目标管理标准以及岗位责任标准等。
四、结语
    推行学分制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程,对于人才培养以及我国的教育改革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在推行学分制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入研究学分制教学管理机制和体制的内涵,把握学分制教学管理机制和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的方向和方法,处理好学分制和教育教学观念的关系,将以往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化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人才培养和教学管理的目标,并做好统筹管理和系统规划,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分制管理的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1]许恺. 基于学分制的高校教务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模式[J]. 现代职业教育,2017(1):51-55.
[2]李言信, 岳明波, 张世娟, 等. 学分制下实验教学中心一体化教学体系的建设[J]. 实验室科学,2017(5):124-126.
[3]张伟. 我国高校学分制研究主题与发展趋势的知识图谱分析[J]. 高教论坛, 2018,225(07):115-121.
[4]邹元杰. 对学分制模式下排课系统的探讨[J]. 商情,2017(17):225.
 
 
The analysis of credit system teaching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system
WANG Feng
(Hetao College Academic Affairs Office, Inner Mongolia 015000,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s education system has been constantly reform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curriculum in terms of personnel training. The teaching system is also slowly reformed, from the previous academic year system to the credit system. Under the credit system,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system can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s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redesign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the credit syste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chanism and system of credit system teaching management, aiming to communicate with peers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of credit system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Key words: credit system; teaching management mechanism; teaching system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教育教学论坛官网 龙源期刊网 《大众文艺》期刊 《学周刊》期刊

首页 电话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