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出版署审批 ★ 河北教育出版社主办

★ 国内刊号:CN 13-1399/G4 ★ 国际刊号:ISSN 1674-9324 ★邮发代号 :18-219

论文鉴赏
“微课”辅助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12日 09:46 点击: 238 发布:华南农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642
    “微课”辅助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的思考  
                              
 陈祖静,何茜,苏艳,孙加节,邓征,饶筱,沈丽娟,陈红跃,李吉跃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642)
摘要: 随着高校教学手段逐渐迈入信息化时代,微课程以主题突出、短小精悍、交互性宽、应用面广等优点已被广泛认可。《森林培育学》作为林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教学内容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抚育经营到主伐更新,具有内容广、重难点多、应用性、实践性强等特点。本文结合本门课程自身的特点,对“微课”辅助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以期为推动《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更好的提升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微课;森林培育学;林学      教育教学论坛
Chen Zujing, he Qian, Su Yan, Sun Jiajie, Deng Zheng, Rao Xiao, Shen Lijuan, Chen Hongyue, Li Jiyue
 
 
 
Thinking of "micro class" auxiliary teaching of forest cultivation
 
Chen Zujing, Nancy, Su Yan, sun Jiajie, Chen Hongyue, Xue Li, Li Jiyue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dong Guangzhou 510642)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teaching gradually entered the information age, micro courses to highlight the theme, dapper, interactive wide, wide application has been widely recognized. Silviculture > a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undergraduates majoring in forestry, teaching content from the tree seeds, seedlings, afforestation, tending and management to the final felling, with the contents of the wide the difficulties, application, practice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itself, the micro class auxiliary face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the course of the problems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in order to foster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to promote the "forest" course, and provide the reference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better Test.
 
Keywords: Micro class; silviculture; forestry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迅速发展及无线通讯设备的进一步普及,生活的快节奏使人们更愿意接受快捷、高效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学习生活逐渐被微时代的产物所占据。其中,微课程(Microlecture,简称“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伴随着“微时代”应运而生,且日益在国内受到广泛关注[1]。“微课”以主题突出、短小精悍、交互性宽、应用面广而被广泛应用于高校教学进程之中[2]。《森林培育学》是林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作为森林经营活动的关键技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3]。该门课程内容理论、原则等基础知识及重难点多,应用性、实践性强,新理论新技术更新速度快,而在大多数农林高校中又存在课时数偏少等问题。因此,传统教学效果不佳,辅助“微课”资源进行教学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
1、森林培育学课程特点
(1)内容复杂、实践性强,《森林培育学》课程传授的基础知识无论在学生进一步深造,还是学生参加林业生产相关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其综合性很强,讲授内容涉及栽培、生理、育种、抚育管理等众多理论板块,内容覆盖林木种子、苗木的繁殖与培育、造林、林地抚育、更新及经营等,需要学生掌握多项操作技能,如造林良种的选择、种子及苗木筛选及检验、植树造林等。我国地域辽阔,林业生产技术地方特色性强,如自然条件不同,根据气候特点、立地条件,可选择的造林树种、造林方法差异较大,林业工程建设重点也不同,从而涉及的基础理论差异较大,如在南方集体林区,由于林业生产经营具有规模小,经营分散,经营类别多样的特点。因此,森培培育学是一门内容复杂、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3,4]
(2)新理论新技术更新速度快,随着我国对生态安全、生态产品等的需求不断提升,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革新,新林业政策的出台,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应用于森林培育之中,如苗木培育在大田育苗的基础上,增加了控制环境育苗技术;造林和营林部分增加了封山育林、林冠下造林、公益林抚育、工业人工林营造等内容[5,6]。然而,很多农业院校该门课程存在课时数不够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只能讲授一些基本的理论和方法,没有足够时间去介绍新兴技术,导致很多林学专业本科生对林业发展的前沿动态及相关政策了解不足,对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技术了解也较少。加上林木生长还具有的周期性长等特点,给这门课程的教学增加了难度。
(3)传统教学学生积极性不高,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以厚基础、宽视野为导向,因而,多数高校的森林培育课程学时被大量压缩,传统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每堂课讲授的知识量大,重难点内容学生较难在课堂上消化,很多理论、原则的讲授也比较枯燥,学生积极性不高,重视度不够[7]。传统森林培育学教学过程一般是先完成理论教学部分,再进行参观实习等实践活动,在讲教学程过程中,林木生产实践知识的缺乏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不够牢固。长时间讲授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不仅让学生产生视觉的疲劳,也易产生听觉的疲劳,学生难以长期集中注意力,被动接受教师的大量知识灌输,学习热情低。
2、 微课辅助森林培育课程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1)教学效果受学生主动性影响,《森林培育学》作为林学专业本科生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多,高校普遍学时缩减少,教师不得不在课堂上加快教学进度,学生需要记忆内容多,学生课堂消化难度大。教学过程中通过辅助微课视频资源,学生可以反复观看,随看随停,学习时间充足,方便记录。教学过程被转移到“课下”,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总结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同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遇到的普遍问题和个别问题开展课堂活动,课堂上的教学互动时间相对充足[8]。然而,教学效果与学生主动性有关,如果没有老师的要求、控制和监督,很多学生可能不会主动去看视频学习,教学互动少或不够充分。而且网上资源过多,学生看视频时候容易分心,效率不高,新闻、微信、QQ等聊天社交软件等的诱惑,很难坚持专心致志的从头学到尾,学习的时间可能远超学习超所需要的时间,学习效率也难以保证。
(2)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多种教学手段结合,以教师讲授为主,充分利用慕课资源,使复杂的内容形象化,简单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共享视频课程,让学生在课后能随时巩固教学内容,同时,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即时与老师交流,实时有效的解决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于涉及到的生产实践操作的内容,学生可事先通过慕课视频资源,记录其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便实践操作中更好的解决。采取启发式、案例式教学,多位教师共同授课,结合教师的生产、科研领域及相关项目,展示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动态,以科研促进教学。教学过程中教授与讨论结合,引导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提前布置课程作业,组织大家一起讨论解决相关问题,最后做出相应总结和决策[9,10]。如我国什么时候提出退耕还林?同学们自己家乡有哪些退耕还林的相关措施和成效?为什么要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林是如何进行的?有哪些技术障碍?通过不断的引领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师生间的互动,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好的了解社会发展对林木生产的实际需求,掌握林业生产第一线的前沿知识和相关技能。
(3)教师制作微课的资源、时间及能力欠缺,制作微课的过程要求教师对知识有深入理解,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智慧、不同的教学方法对自己的教学的专业素养进行锻炼和反思,这就要求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研究课程内容,对于学生自学中遇到的问题,还需要个性化的解答,多倍的增加了教师的投入时间和精力。制作“微课”过程中需要使用的信息化技术,要求教师能够准确的掌握和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要搜集总结最新的素材,还需要学习如视频、音频、图像的处理与剪辑、远程协助等计算机处理技能,要求教师个人教学掌握先进技能的能力[11,12]。此外,制作“微课”需要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拓展,精心设计精彩的“情景剧”,使得微课程生动有趣,将复杂的知识点层次化、简单化、可视化和美化,这需要教师不断的提升的表述、总结、分析、联想能力等[13]。而目前林学专业教师的教学任务重,微课制作处理的相关技能明显还需提升。
3、微课辅助森林培育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高校林学教学实习周期长,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相对比较薄弱,面临实习经费不足等现状[9]。在森林培育的理论构建和林业生产中都有很多典型的案例,如果将复杂、枯燥的重难点与典型的案例结合制作成短小精炼的专题微课程,如以我国南方和北方典型的森林树种为例,阐述不同生态条件下树种选择的依据、评价造林的效果,给出一些生产经营中的成功和失败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总结和分析其中所运用的森林培育学知识点。利用“微课”辅助教学,教师通过在线授课、网上作业、学生作业互评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同时,学生可依据自己的计划和安排,通过网络、ipad、手机等现代电子设备,有目的、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尤其是对于学习能力较弱或者身体疾病等特殊情况不能正常听课的学生,课程中的重难点,可以课后自主进行“补课”,满足学生的“特殊需求”。通过“微课”辅助传统的教学不仅能够强化课程重难点的学习,让学生对林木生产有生动直观的认识,加强学生对实际生产的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能力,还能让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加深、扩充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热情,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此外,学生通过学习微课后的评价及反馈意见,能帮助教师探索更好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是不断激励和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总之,“微课”辅助教学便于学生利用零散的时间进行知识积累,提高学习效率,为学生搭建一个轻松自由愉悦的学习平台。
4、结语
森林培育学课程依据其自身特点,在“微课”建设中虽然会遇到诸多问题,但“微课”辅助森林培育教学过程非常必要,既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技能,保持讲授内容的前沿性和先进性,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又能更好的促进学生自主化、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为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及推动教育发展进入信息化时代。
参考文献
1. 黎加厚. (2013). 微课的含义与发展.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4).
2. 张一川,钱扬义. (2013). 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 远程教育杂志(6), 26-33.
3. 贾忠奎, 马履一, 林平. (2009). 国家级精品课程《森林培育学》建设探讨. 科技资讯(36), 180-181.
4. 张斌, 王利宝. (2012). 森林培育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5), 144-146.
5. 彭勇. (2015). 森林培育技术的发展趋势及管理措施. 科技资讯, 13(7), 114-114.
6. 刘勇, 李国雷, 吕瑞恒, 赵华. (2010). 关于加强森林培育学理论研究的探讨. 世界林业研究, 23(3), 64-68.
7. 李荣, 宋于洋, 唐诚. (2015). 森林培育学课程建设的经验与成效. 时代教育(19), 63-63.
8. 潘晓芳, 王凌晖,杨梅. (2015). 《森林培育学》课程“感性认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模式效果分析. 高教论坛(6), 48-50.
9. 郭素娟, 徐程扬, 翟明普. (2006). “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的优化探讨. 中国林业教育, 24(1), 63-65.
10. 刘勇, 郭素娟, 李国雷. (2014). 采用参与式教学模式将系统思想融入“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 中国林业教育, 32(2), 50-52.
11. 顾笑, 范元伟. (2016). 利用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制作微课的技巧. 软件导刊, 15(1), 26-28.
12. 杨德义, 韩红宇. (2015). 浅谈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微课. 福建电脑(6), 150-151.
13. 杨慧卿. (2016). 做微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方法. 滁州学院学报(5), 110-113.
基金项目:华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一般项目(森林培育学微课的探索与开发),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教学与研究项目(“微课”辅助《森林培育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华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重点项目(动物生物化学微课开发与应用);。
作者简介:陈祖静(1985-),女,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林学
*通讯作者:李吉跃(1959-),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森林培育学,
收稿日期:2017-9-13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教育教学论坛官网 龙源期刊网 《大众文艺》期刊 《学周刊》期刊

首页 电话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