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评价体系研究
朱爱辉 臧楠
(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 辽宁沈阳 113001)
摘要:在分析民办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其评价的意义的基础上,剖析了民办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影响因素,设计构建了由校内层面、校外层面、成果层面三个方面组成的民办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评价体系,以期为民办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目标导向依据,推动民办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快速、高效、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 民办院校 教育教学 创新创业 体系研究 教育教学论坛
Research on Evaluation Syste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Private Colleges
Zhu Aihui Zang Nan
(Hai Hua college,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Liaoning, Shenyang 113001)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he status quo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private colleges on the significance, analyzes the factors present situ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private colleges, designed and constructed by the school level, school level, three aspects of achievement level composition of the status quo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private colleges evaluation system,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goal orientation of private universitie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omot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private colleges can fast, efficient and st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private college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system
1.民办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其评价的意义
1.1民办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创新创业教育最早源于美国的斯坦福大学。早在20世纪30年代,斯坦福大学不仅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而且积极鼓励师生创业,鼓励加强产、学、研合作。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始于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清华大学成为第一所将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引入亚洲的高校。2002年,高校创业教育在我国正式启动,教育部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院校确定为开展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十多年来,创新创业教育逐步引起了各高校的重视,一些高校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民办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开始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融入到民办院校的教育与教学工作中。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1民办院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工作,2012年8月1日,教育部办公厅下达关于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文件指出: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是服务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下级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的新态势。我国就掀起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高校进入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高速发展阶段,国内大学纷纷开设创新创业方面的课程,建立相应的创新创业培养机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尝试,民办院校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始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目前民办院校已经完成了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的开设,保证在校大学生能够接收到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具备了较完善的师资力量,积极对创新创业课程教师开展相关的培训,不断提高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水平,在创新创业课教学过程中,采取分组式的项目设计,积极的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大多数民办院校在校内实现了创新创业导师制度,并且积极的与校外的创客空间、孵化基地、企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合作,帮助学生将创业的想法转变成为现实的项目。民办院校还积极的组织校内学生参与“挑战杯”“互联网+”等国内知名的创新创业大赛,通过比赛的形式不断提高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1.1.2民办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自从民办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教学中之后,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民办院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科研方面,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极大的激发了民办院校教师与在校生的科研热情,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民办院校教师与公立大学的教师相比在科研方面存在先天上的弱势,这种弱势非常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学生,公立大学的学生在知识储备、科研积极性、学习动力等方面都非常的高,公立大学教师的科研工作很大一部分内容都是有在校的学生来完成的,这不仅极大的减少了公立大学教师的科研工作压力,也锻炼了学生科研方面的能力,为学生日后独立开展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从而使公立大学在科研方面形成了人才方面的良性循环,科研成果和人才不断涌现,而民办院校的教师不仅要完成日常的教学工作,科研方面由于学生在素质和能力方面的不足,加之学生参与科研积极性的欠缺,都极大的增加了民办院校教师科研工作的压力。
1.2民办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评价的意义
1.2.1有利于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内涵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以创业教育为主导,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为学生立业打下稳固基础的新型教育理念和模式。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比较模糊的,并没有非常明确的方法能够定义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为了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就必须要不断的评价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通过比较不断发现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需要改进的环节。
1.2.2有利于探索民办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方向,民办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特殊性,就决定了在先天上民办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就存在其不能回避的问题,如果任其发展那么民办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将会名存实亡,而盲目的利用普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又与民办院校的实际情况想脱离,难以适应民办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这就意味着民办院校必须具备自己的评价体系,只有具备了完善的评价体系,才能够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通过横向的比较,为民办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指明发展方向。
1.2.3有利于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进入20世纪,我国的人口红利锐减,原来“中国制造”意味着廉价和低质,而现在“中国制造”意味着高技术、高价值,这固然值得我们骄傲,同时也反映出我国企业利用比较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取得竞争优势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我们即将面临的是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竞争,这就造成了目前我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转向具有创造力、具有创新思维、具有开拓能力的人才,这种人才需求的转变造成了今天我国社会出现了“结构性失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目前国内高校共同的课题,民办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培养民办院校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力,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2.民办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
民办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笔者将构成与影响民办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因素定为三个层面:校内层面、校外层面、成果层面,如图1所示。
图1 民办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评价体系结构图
2.1校内层面,校内层面主要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创新创业课程学习的条件,只有校内层面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知识、能力、技能,学生才能够充分利用校外层面资源最终形成成果,所以校内层面是基础。其观测点主要包括:
2.1.1课程体系设置,创新创业教育首先要通过创新创业课的形式开展,这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学校需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传授创业知识、训练创业能力、塑造创业品质,最终通过校内实践环节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能力、技能整合验证,最终完成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部分的教学工作。而这些都需要通过民办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表现出来,只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相融合,并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才能够完成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教育部分。
2.1.2创新学分设置,设置创新学分的理念已经被国内各大高校接受,并且已经将创新学分纳入到高等教育学生培养中来,但是设置创新学分并不是目的,设置创新学分的目的是通过学分来激励学生,在校期间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而不是单纯的为了让学生修满毕业的学分。目前民办院校创新学分的设置的比例还比较小,创新学分的用途还比较单一,对于学生的激励作用并不明显,需要更加科学的设置创新学分。
2.1.3师资队伍,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优秀的师资队伍,这是完成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条件,但是,目前的教师评定体系,主要考虑的是教师的科研能力而非创新创业能力,理论知识再丰富,当面临创新创业项目的时候也显得无能为力,因此,师资队伍的评价应当着重考虑教师的社会工作经验、曾经从事过的行业、所任职的最高职位、本人是否具备创业经历、本人及其指导的学生是否获得过创新创业方面的奖励等方面的情况来观测。
2.1.4导师制度,创新创业导师制度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与项目的设立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辅助,学生在知识、阅历、思想、社会经验等方面存在的欠缺都需要通过导师的指导来弥补。评价导师制度应该从导师的能力、导师制度的科学性、导师制度的制度性等方面来观测。
2.1.5经费投入,创新创业教育有别于传统的理论教学,其教育过程不仅需要大量的理论教学,而且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拓展训练、实际操作、分组演练、创新创业项目扶持等环节,这都需要大量的设备与资源的支持,都离不开经费的投入,民办院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经费投入理论上来讲应当是越多越好,但是我们认为经费投入应当考虑的是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而并非绝对的经费投入,也就是说应该考量的是投入的经费所产生的成果的多少,而非经费本身数额的大小。
2.1.6组织机构,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独立于专业知识教育的,因此也不能绝对的将创新创业教育独立出来,但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特性又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与专业教育混为一谈,这就要求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必须有专门的组织机构来负责,通过评价组织机构的结构是否合理、工作效率的高低,进而评价组织机构的好坏。
2.1.7扶持机制,创新创业教育有别于传统的专业教育,这种特性决定了学生想要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有所建树,就必须跳出传统专业教育的规律,传统专业教育是根据学期来安排课程的,这就将学生束缚在课堂之上,学生有创新或者创业的想法,也没有去实现这些想法的时间,这就需要民办院校建立相应的扶持机制,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便利条件,当然也需要相应的问责机制,总的来说,应该通过民办院校的扶持机制对学校创新创业的影响程度来观测。
2.2校外层面
创新创业教育止步于校园大门之内,这是不能够最终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民办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走出校园,借助校外资源来帮助民办院校完成创新创业教育。具体观测点包括:
2.2.1创客空间合作情况,创客空间这一概念期初还比较陌生,但近几年随着创客空间的数量的增加,以及创客空间扶持的创业项目的成功,而为大众所熟知,民办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将创客空间引入到校园内,当然合作的情况并不是根据引入多少家创客空间或者有多少张办工作等等来判断,而是应该从创客空间的日常活动数量、创客空间扶持的创业项目数量、创客空间最终给予天使投资的创业项目数量来观测。
2.2.2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的建立主要是为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提供资源,利用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来帮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具体应该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的数量,行业知名度等方面来观测,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的具体作用。
2.2.3孵化基地建设,孵化基地的主要功能就是将学生的创新想法转变为创业项目,孵化基地的数量直接影响学生创业项目能否转为现实,需要通过孵化基地对学生创业项目的相应时间和相应的数量来观测。
2.2.4创新创业交流平台,创新创业交流平台目前主要由软件公司提供,这个平台主要为创新创业课的教学工作提供相应的便利,同时与创新创业大赛的组会方合作简便学生参加大赛的流程,为投资者提供学生的创业项目信息,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信息交流平台。创新创业家刘平台主要观测的是创新创业交流平台的利用率,主要是指交流平台上的功能利用情况,使用交流平台后,学生创业项目数量的增减以及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转化成具体企业的比例。
2.2.5校外合作管理机构,创新创业教育本身是为了更好的为社会培养人才,但是目前社会上有一些个人、企业、投资者打着创新创业的旗号,大肆侵占学生的创新想法和创新项目,严重的侵占了学生的经济利益,民办院校必须建立相应的合作管理机构,具体观测校外合作管理机构在学生与校外机构的合作的过程中,所进行记录、管理、监督和保护方面的工作。
2.3成果层面,我国自从恢复高考以来,国内曾经一度流行“唯结果论”,曾经风靡高校一时的“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就这这种理论的产物,高等教育发展至今,我们已经意识到仅仅依靠一张试卷是难以衡量一名学生一学期乃至大学四年的学习效果的,目前很多高校都非常注重教学过程的衡量。创新创业教育虽然不是“唯结果论”,但是结果也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帮助我们判断民办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
3.民办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评价体系的构建
根据对影响民办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因素分析,遵循评价体系的建立原则,设计了2级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一级指标 |
权重% |
二级指标 |
权重% |
评分
0-10分 |
校内层面 |
40 |
课程体系设置 |
3 |
|
创新学分设置 |
3 |
|
师资队伍 |
8 |
|
导师制度 |
7 |
|
经费投入 |
8 |
|
组织机构 |
4 |
|
扶持机制 |
7 |
|
校外层面 |
30 |
创客空间合作情况 |
5 |
|
创新创业教育基地 |
3 |
|
孵化基地 |
5 |
|
创新创业交流平台 |
6 |
|
校外合作管理机构 |
10 |
|
成果层面 |
30 |
创新创业竞赛获奖 |
6 |
|
创业项目获得投资 |
6 |
|
科研成果 |
4 |
|
专利 |
4 |
|
创新创业教育就业 |
10 |
|
表1民办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评价体系
4.民办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评价方案
根据民办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可以邀请有关专家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要求,针对二级标题分别予以打分,每项最低分0分,最高分10分,通过公式:

M代表民办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评价的得分,n代表二级指标的数量,Q代表权重,P代表专家对二级指标给出的得分。
参考文献:
[1]刘振忠,周 嫒,张 功.高等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行为评价体系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04
[2]席成孝,刘志侃.地方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障碍及其对策—以陕西理工学院为例[J].安康学院学报.2014.04
[3]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于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0
[4]何宁,张晓华,王燕燕.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与地方高校的改革探索[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12.04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高教研究立项课题《民办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改革的实证研究——以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为例》(项目编号:GHYB160171) 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朱爱辉(1983-11),汉族,男,辽宁抚顺人,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研究生,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学改革。
臧楠(1985-6),汉族,女,辽宁抚顺人,沈阳工业大学研究生,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改革。
收稿日期:2017-9-12